利用度假的機會,我參觀了一批當代藝術博物館,其中包括威尼斯的皮諾基金會美術館。 在參觀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極其耐人尋味且頗有意思的趨勢,展覽中的藝術作品,越來越強調當下的視覺沖擊力和瞬間給人的滿足感,人們不再注重從學術、鑒賞或者藝術史的角度來看待作品。 這種情況會給藝術市場帶來怎樣的后果? 它意味著,當代藝術市場更傾向于靠即時的視覺沖擊力和滿足感,來誘惑人們掏出錢包。爭奪關注度與贊助人的藝術家多如牛毛,而收藏家和投資者卻相對稀少,這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藝術作品的視覺沖擊力和吸引力日益重要的原因。 即便是藝術博覽會,也因這種情況而受人關注,發生改變。 藝術博覽會的走廊中充斥著大量作品,試圖吸引過路人群的注意。展示出售作品的手段令人如此眼花繚亂,某個藝術家的作品很容易就被淹沒其中,失去人們的關注,而事實上很多作品確實陷于這樣的窘境。在這樣的環境里,藝術家展示他最具沖擊力、視覺上最驚人的作品,無疑對他本人最有利。 我想相信,購買藝術作品決定,主要基于高度復雜的思維過程,基于深厚的藝術品位與風格意識,而不是基于某些靈長類動物的本能,某些我們既不理解,又對其毫無控制的本能。但我們畢竟都是人,而人類是非常復雜的情感動物,很容易受到情感的影響,正因如此,我們才成之為人。仔細想想,藝術市場的趨勢可能會取決于本能的情感判斷,而并非復雜的推理過程,這真的不是難以設想的事情。 我是藝術市場的支持者,但我也認識到,市場需要商業與文化之間的平衡。如果沒有這個平衡,藝術市場就不會穩定,藝術界與藝術市場之間的聯系也會過于緊密。無論你是否有所意識,藝術市場都需要學者和鑒賞家在一定程度上的“滲透”。正是學者和收藏家,通過產生信息與知識,使得藝術作品具有更多的歷史與文化意義,進而增加了作品的價值。我們應該運用學者與鑒賞家們生產的信息與知識,來確定藝術作品的美元價值,因為這些信息大多以作品的固有特征為基礎,與作品密不可分,而且不會過時,從而會促生更為穩定的長期價值。另一方面,在很多時候,當代藝術市場往往依賴那些與藝術作品本身幾乎毫無關系的因素,例如社會地位、經濟地位、流行趨勢和經濟收益。這些因素很快就會過時,這意味著它們所產生的美元價值也會隨之消失,從而導致我們剛剛經歷過的糾正過程。 作為結語,我想說的是:你可以把藝術當作文化景觀來享受,但一定要以鑒賞家的心態來收藏。 另:我強烈推薦上海2010國際當代藝術展舉辦的“發現-價值重構:關于藝術,社會及其體系”研討會(9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