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調整有“秘訣”么? 藝術品畫廊在理論上應該是藝術品市場體系中發展最早并且數量最大的一部分,而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特殊的發展方式,使得中國的畫廊行業經歷了不一樣的發展模式,幾乎一瞬之間出現在中國的畫廊,尤其是出現在798藝術區的畫廊,他們經過這么多年的經營運作,是否有生存下來的秘訣絕學呢? 偏鋒新藝術空間:抗風險無外乎資金與人脈 “五多論” 《收藏·拍賣》:現在畢竟是處于一個比較困難的時期,也有好多畫廊會說一些應對的方式,或者怎么去渡過這一段時期。偏鋒在這方面是什么樣的想法? 王新友:從開始做畫廊到今天,我一直覺得我們推出的不是某一個人的一張畫,而是要推出這個“人”,畫廊是有附加值的商業文化,要有充分的資金準備,充分的人脈資源準備。如果這兩條沒有,遇到困難關閉是正常和自然的。大家不要小看畫廊這個行業,它雖然資金不大,人數不多,推動力也沒有多么大,但它確確實實是個燒錢的行業,不是一般企業能比得了的。任何一個稍有規模的畫廊,每年幾百萬的花銷是很基本的,我們自己推算都推得出來。所以所謂的應對危機的策略就是具備這兩方面的準備,人脈準備就是畫廊在任何時候都會有人買畫,即使再大的自然災害,也依然有人對高端產品有需求,大家飯都吃不上,可是依然有人要吃牛肉,依然要喝牛奶。這些年來我也沒有什么別的抗風險的能力,無外乎我自己資金準備比較充分,無外乎我有良好的人脈關系,就這兩條。對于我來說,我更關注的是三十年以后、五十年以后偏鋒還在不在這個問題。所以大家常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想的是未來,所以眼前的困難對我來說不是困難。 《收藏·拍賣》:很多企業都有自己的有續經營理念,畫廊自然也有將自己做成“百年畫廊”的夢想與理念,如果說要把偏鋒做成一個百年畫廊的話,您覺得現在應該怎么做? 王新友:我覺得有兩方面,第一方面就是要有判斷能力,不從眾,這個判斷能力是接壤未來的能力,而不只是今天。昨天已經過去,今天即將也要過去,我們看的是明天。像美國卡斯蒂里畫廊在推動抽象大師作品時,沒有人認可抽象藝術,而他認識到了,這種認識一定是有超前的判斷能力。他多年來致力于推廣,現在已經是世界上最偉大、最了不起的畫廊主,這不僅是資金的問題。所以我覺得做畫廊,第一個就是判斷能力,什么樣的東西接壤未來?什么樣的東西明天可能更受歡迎?第二方面是畫廊的宏觀格局。這種格局要有合作精神,要懂得取,也要懂得舍,要懂得分享,要和不同的機構、不同的部門、不同的國家展開合作。 王新友:做好自己,堅信自己的判斷,眼光獨特一點。多想,多看,多動,多走,多問,做失敗了也不怕,這樣才知道這條路行不行得通,如果不動的話,你怎么知道它不行呢?想得多一點,想得未來一點,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兒。因為兩次金融危機之后,我都沒有做那些大名家的東西,我都選擇一些既往美術史很重要,但是卻被邊緣化了的藝術家,像王川、梁銓、譚平。譚平是中央美院的副院長,上世紀90年代初期他從德國留學回來畫的那些銅版畫對中國現代版畫的推進功不可沒。我一方面在做這種既往美術史很重要,但被邊緣化的藝術家,一方面我在挖掘新的藝術家,并且也沒歸類。想一想,那些在藝術市場上叱咤風云的西方藝術大師,以及中國那些古代大師,經過了百年甚至千年的洗禮,才使得他們有這樣的地位。怎么可能一個藝術家經過十年、二十年的運作就能成為一個粲然無比、高不可攀的大師呢?不可能,自始至終我就沒有相信過這件事。所以我做的就是一種判斷,這種判斷的自信在哪里?因為我有三十年收藏的歷史,我想在中國的所有藝術品經營的行業里面,這種人并不多。我們說相隨心生,當然這個相隨心生不是面貌這個“相”,從哲學來說它是物象,世界在藝術家心中是什么樣子,自然就生發出來所創作作品的面貌。作為畫廊主來說,世界和未來在你心目當中是個什么樣子,你才會推廣什么樣的東西。我對偏鋒畫廊的梳理工作做得不多的原因,就是因為我認為目前所做的工作遠遠不夠,還在打基礎呢,在打基礎的時候我們就描繪藍圖,那給誰看呢?沒必要,自己去做就好了。 星空間:重新思考畫廊的基本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