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黑亮釉執壺 ? 重慶涂山窯于1938年在黃桷埡一帶修建公路時首次被發現。重慶市文物考古所編著的《重慶涂山窯》一書于2006年10月出版,向世人揭示出涂山窯的全貌——涂山窯系。涂山窯系十分龐大,除延綿十幾公里的黃桷埡窯址群外,還包括清溪、姜家場、榮昌瓷窯里、合川爐堆子、涪陵藺市等眾多窯址群,它們大都為宋代瓷窯。涂山窯品種很多,不過各窯群除華光窯外大都以燒制黑釉瓷為主,其中燒制黑釉執壺頗多,且質量上乘,不少可稱為宋瓷精品,這在四川盆地乃至全國宋代諸窯中,并不多見。為什么涂山窯有這么多造型優美、修胎精良、釉色上乘的執壺?這不得不說是興盛的酒文化對它的影響。 四川盆地酒文化源遠流長,有一種咂酒,起源于4000多年前,流傳至今,被稱為酒的“活化石”。在四川盆地戰國至東漢墓葬出土的青銅器、畫像磚和畫像石中,表現釀酒、販酒、飲酒的畫面屢見不鮮。東晉蜀郡江源縣人常璩撰寫的《華陽國志》中寫道:“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養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養母?!笨梢姽糯拇ㄅ璧鼐莆幕?。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江水》中也說:“江之左岸有巴鄉村,村人善釀,故俗稱巴鄉清郡出名酒。”南朝盛宏之在《荊州記》中還說:“南鄉峽西八十里,有巴鄉村,善釀酒,故俗稱巴鄉酒。”可見,南北朝時期川東、重慶一帶的巴鄉清酒已南北聞名。(文/李鐵錘)(全文見《文物鑒定與鑒賞》雜志第2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