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通變 “通變”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易傳·系辭》:“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大意是說,易象只有變化才能包容、解釋天下眾多的事物。因為其中潛含著對事物變化的必然性、持續性、復雜性,以及應對的態度、方法等重要命題,通變的概念受到后世的關注。特別是在文學藝術領域,繼承和新變是創作的中心議題,對通變的討論產生了許多重要的思想。 對通變一詞有各種闡釋,它們多與解說者當時的背景有關。如劉勰《文心雕龍》講通變,便出于對當時偽訛、新奇的文風的警惕,而強調繼承的一面。 書法中最早談到“通變”的,是唐代釋亞棲的《論書》:“凡書通即變。王(羲之)變白云體,歐陽詢變右軍體,柳公權變歐陽體,永禪師、褚遂良、顏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書中法,后皆自變其體,以傳后世,俱得垂名。若執法不變,縱能入石三分,亦被號為書奴,終非自立之體?!?/p> 釋亞棲強調的是“變”的必然性、必要性,當有其切身的緣由。 綜合歷代關于通變的思想,“通變”的含義應有兩點:通曉事物變化的規則;創造出不同于以往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