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展覽的價值自身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但是這種挑戰性已經被看不見的利益需求抹殺了,而展覽衍生的價值也非常重要,但是這個展覽衍生的東西不斷非常有限,而且副作用卻是異常的巨大,它一方面容易誤導展覽的訴求,一方面它侵占了藝術多樣性的社會資源。很難期待這種展覽能夠通過它的衍生而再生更多的新的可能性出來,這就是這種展覽早已被的視野和格局。
一個前沿或成熟展覽人在考量江湖和利益驅動之后市儈的全面體現和赤裸裸暴露。視覺暴力之下,是對一切積極探索邊緣價值的否定,是對突破精神一種無視,是對多種價值觀念的當代藝術精神的悖離,是對這個在劇烈轉型中國文化的一種簡單操作。在當代藝術結構極度失衡下的一次集體不作為。這是一次企圖在高度上統攬當代藝術所謂的10年線索,甚至30年全局的展覽,且一并改造。這樣的展覽在價值觀扭曲和偽觀念橫行的中國藝術界不能被妖魔化是令人非常遺憾的,因為被妖魔化才能讓人看到它真實的面貌。
這個展覽也并沒有指明藝術家這10年在尋找什么,難道就是在尋找商業合作的方式?當然這本身是一種不確定的質疑,但是惡劣的是經過這樣一個大型展覽的定性,反而讓人覺得10的藝術只不過時商業的藝術,而不是對藝術精神本身的追求以及對不作為商業藝術的強烈批判。是不是除了商業藝術之外,藝術的價值就可以不討論了?就可以不顯示當代藝術的其他價值了?!
需要指出的是,展覽做得很世故和圓滑,也就失去了藝術展覽的起碼的批判性和獨立價值判斷的立場,資本是最粗糙的層面,卻既然在藝術面前被放大到一個無所不能的地步,藝術品是無價的,相對于天價作品,展覽投入的1800萬,折合成那些天價作品還不到一張半,而居然就被區區1800萬卻要扭曲當代藝術需要不斷批判的價值和意義,要成為呂哥哥華麗的借口,要被這個展覽拿來說事——這種展覽掩蓋不了當代藝術價值立場的喪失,掩蓋不了當代藝術在尋找自身邊界的困境,一方面是資本造就的困境,一方面是藝術操盤手們的在藝術面前面臨的道德困境。
在多元化與不斷超越觀念并創新著的時代,當代藝術如果無法突破被設置的邊界,那么其自身精神的萎縮不是資本能夠取代的。但是就是這樣簡單的道理,仍然被當做現實版的“皇帝的新裝”大行其道,在自由和個性化為特征的當代藝術精神謀殺在一個以功利與人際關系為導向的展覽中,這是一個怎樣具有中國特色的展覽呢,如果僅僅滿足于中國特色的展覽,又是如何區分出它的價值取向,以及它曾經表達的觀念價值呢?難道10年之后當代藝術的展覽要歸類于去證明政治正確的展覽,證明它的主流價值,以及它的商業合法性?
10年的概念不能成為一個豪華展覽的理由,況且這10年藝術界出現的狀況,很多人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為什么當代藝術越來越體制化,越來越做得主流化,越來越混搭得而失去了藝術界自己的個性表達?而不是通過這樣能量的更能生效的展覽手段以此解放這種現狀,讓藝術的流通趨于健康和良性,而非推波助瀾的進入到一種追求功名利祿式的惡性循環系統中,而喪失了當代藝術價值判斷的立場。
藝術界在當代藝術的實踐和行動上,這10年來是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為什么展覽不去揭開這個精神上的困境,為什么不能去用更大的否定來以此質疑這10年藝術界精神世界發生嚴重的變質,為什么不將早已貶值、保守的、停滯的當代藝術價值與落后的創作觀念拋棄?為什么不指出藝術界存在的顯著的病態問題?為什么非要制造歌舞升平的感覺?為什么還要為那些既得利益者繼續歡歌?為什么在萬變的潮流中中國當代藝術界10年來顯得如此的保守?為什么藝術界在10年無法給社會各界帶去思想的啟蒙、創造力的釋放以及來自意識邊界的突破?試問當代藝術的價值又在哪里?
如果呂澎做的是傳統的展覽,沒人會批判他,但是當代藝術集成式的展覽,在當代藝術價值系統出現混亂已久業界已經看得一清二楚的前提條件下,這個展覽沒有去回應中國藝術界存在的價值問題,反而以書寫藝術史的超級功利心態和短視去構建,甚至帶有夸張的放大原有的價值判斷,我想這是這個展覽不得不令人厭惡,不得不再而三的批判。
一個“失敗”的或者需要深刻批判的大型展覽,無非體現了幾方面的強烈“訴求”。
其一,展覽主題需要明確,它需要體現策展的策展理念,而這個題為“改造歷史”的浩大展覽,無非是體現了策展人的意志,它沒有突破策展的理念,做得非常安全,這是一個在主題上塑造無限可能性的展覽最為不屑的。這個展覽只是做到了第一個層面,即把這十年的只是在市場上很顯赫的東西擺出來,而沒有從根本上進入到當代藝術在這條市場線之外的邊緣化力量的關注與尋找。展覽沒有上升到對當代藝術價值的流失現象,深層的結構原因,而以簡單的成功論來證明藝術自身的價值——這恰恰反映了這個大型展覽的主題缺失,策展人貌似強勢的控制了展覽,卻失去了展覽在時空中生效更多價值的可能性。這樣的展覽明晃晃的顯示了功利行為,而不是開放狀態的展覽,它的“失敗”不言而喻。
其二,展覽符合資本化的需求,這本質上和一個展覽沒有關系,但是偽商業邏輯和偽商業精神,將資本變成細節,變成了意義,這又何談是“成功”的展覽?資本只不過是擁有冠名權或起到贊助的作用,而不應該涉及到展覽內容的制作或控制,這是一個策展人基本的理念,也是這個職業的底線。連電視臺都在做制播分離的改革,連CCTV都知道這個道理,而呂哥哥卻是將展覽的主動權交給了資本運營商,這又是什么的解釋才能證明自身合法化的展覽呢?在一個并不是荒誕的甚至非常具有喜感的展覽空間里,把市場成功的等級分得一清二楚,在本質上歸屬于藝術而不是商品展銷會的展覽這又要說明什么呢?
其三,關注過去的10年顯然是好題材和好話題,但是今天去做這個展覽,不帶足夠的批判態度和立場,更沒有放大到藝術未來的方向來做足文章,又有何說服力?難道一個藝術展覽的意義就是將這些功成名就的藝術家集中起來做一次匯報表演,僅停留在這個功能上就可以了?
重要的還在于,關于對中國藝術未來發展的自身變革之路,已經成為當下急需探討的話題,如何在這樣一個展覽中給予藝術界啟示,如何通過這個展覽啟發外界來自藝術原創力量的關注與實質性的感受力,給予極度匱乏創新機制的社會一定烈度的沖擊——但是這個在展覽方式上毫無創新與思想保守的展覽,又怎么能取代它給藝術界帶來新的能量和信心呢?
這個展覽從根本上稀釋了所有當代藝術值得珍惜的元素——是大型展覽之死的巔峰也是癲狂期的代表作。當然從意義上,無疑又是一次利益者們的一次沒有例外的集體狂歡。
其四,挖掘年輕藝術資源非常有限,沒有特別突出和尖銳的聲音出現,沒有給予新人足夠的舞臺,并且在新人與“老人”在同一個舞臺可尋找最大化差異性的訴求——這是這個展覽的又一個遺憾。
中國藝術已經走到了充分需要新價值與新觀念展示新一代年輕聲音的時候,在這個以10年為線索的展覽,在差異化尋找年輕藝術的方式線索上看,這個展覽沒有任何新意,仍然是既定在延續過去標準化的價值判斷里,而沒有能夠強烈體現年輕藝術價值新的判斷和方向——這就是這個封閉型展覽的短視視野,也是這樣一個展覽缺乏說服力——如果在年輕藝術面前體現不出價值判斷的張力和多元化,那么只能說明展覽的有限性與無比的保守。
其五,新媒體新生力量根本上沒有被放大以及做到極致,更沒有重點提示新媒體作為未來藝術的價值張力出來,這又是如何的“失敗”與低級錯誤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