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之死
文/ 陳曉峰
這個一個令人非常娛樂的時代:“天人人間”因在男性市民心理編織的特權神話被一夜查殺之后產生的社會效應,遠遠要大于呂澎哥哥用1800萬近300個藝術家用10年成品支撐起來的“改造歷史”意義,顯然單從在這個相差不遠的時間點上社會新聞需求上看,藝術家的價值比不過“天上人間”的小姐們。
這是一個前后無法銜接的時代:1989年現代藝術大展“震動”的是官方和整個社會,而“改造歷史”烏央央嚇倒的卻是自己人,為何展覽做得如此八面玲瓏的功利和短視;當年展覽是尋找藝術的邊緣和突破力量,而現在這個展覽做的是如何的主流。
這是一個時空錯亂且集體行為著的時代:世博會的秩序門、富士康的13跳、“神醫”張悟本、偽娘風潮和“改造歷史”等多變荒唐劇情,同時也構成了這樣一個沒有明確個體價值訴點的時代。
呂澎哥哥完成個人藝術史寫作式需求的標志性展覽已經告一個段落,當然接下來估計要更高調進入拍賣屬于商業性的環節,屬于另一個系統,這里先暫不評價。還是回到展覽本身,特別是這樣一個帶有回顧意味,在回應中國藝術新10年進程和結果樣式的肯定型展覽,本應該激烈探討這十年中國當代藝術在結構上出現的問題,當代藝術在價值觀念上出現的偏離問題,以及可提供討論中國新藝術未來的空間和磁場等等,這都是展覽需要自覺,甚至是要有選擇的穿透出來,也是藝術界對這個大體量展覽的期待,但是顯然這個層面的期待是完全的落空,這種由展覽構成的權力導致的不作為,是展覽受人詬病的主要原因。
社會現實極大束縛了藝術界的想象力和冒險探索的精神——一個異常渴望新思維、新觀念以及不斷追求新價值訴求的時代,卻很大程度又困擾在對老思維和老觀念的權衡利弊中,而如何在當代藝術這個平臺先行一步撕開新的裂口,這是當代藝術自身的價值追求。如果不能在屬于精神領域探索的當代藝術結構上,聽到另一種聲音、表達意見,以及行動力,那么當代藝術的價值屬性就無從識別。對當下藝術領域出現的流行病的尖銳批判的聲音在這個展覽中已然失聲。這是以先鋒性、批判性為價值基點的當代藝術,引發不了對當前社會精神狀況的話題性討論是非常令人遺憾的。藝術的問題無法觸及社會新的問題以及無法傳遞當下社會的新現實,就無法推動當代藝術的觀念與價值和社會更多層面進行互動,也就無法增大自己的價值。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策展人不應該與展覽形成必然的寄生關系。這個展覽不是不可以做,但是結果卻浪費了這樣一次巨型展覽的資源,更為嚴重的是展覽自身衍生出來本可以擴大化的另一種影響力卻根本看不到。比如,大型的展覽并沒有帶動大型的社會討論,也足夠以證明在傳統模式操作下的展覽,已經無法讓藝術領域保持新鮮的社會話題,無法和社會其他領域形成更具跨界精神的互動。因此藝術界導入藝術的新觀念、新價值觀、新思維、新系統等等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