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高校期末考試期間,在武漢,一些高校教師打破常規,推出“稀奇古怪”的考試方法,用面試取代考試、學生自己打分、“識天書”、設計雞蛋包裝等等,讓90后的大學生大呼“既考真本事又特別好玩”。
思政課不考記憶考面試
在很多大學生眼里,思想政治理論課很枯燥,充滿說教意味,考試更是死記硬背的代名詞。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思政課教師張瑞堂副教授繼首創學生講課老師點評的授課模式之后,又大膽改革了考試方式。6月20日下午,在張瑞堂老師的《毛澤東思想概論》考場,100多名大一學生面對4位“考官”開始了期末考試。考試沒有試卷,4位考官每人負責30人,手上各拿10個相關大題和評分標準。每個考生隨機抽取,現場口述作答。
據介紹,考試題目由張瑞堂根據課程重要內容進行命題設計并編寫號碼,考官多是聘請研三學生擔任。張瑞堂說,所設題目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如果沒有真實的學習過程,缺乏知識的積累,就不可能有好成績。“人文社會科學不宜采取期末投機就能過關的無效考試法,新考試形式就是要改變長期以來在學生中積累的不良學風和考風。”張瑞堂的“創新教學實驗課堂”已開展三年了,學生不參加學校統一期末考,但每個課堂的平均成績都在85分以上。
古文字學不考知識考破譯
四面紙上滿是天書一般的古代文字,學生要一一破解這些“密碼”……這不是考古節目,而是武漢大學文學院期末考試的試卷。7月5日下午,2009級人文科學試驗班的胡可夫同學剛考完《古文字學》,“其實老師之前就告訴我們會考認字,但沒想到題型這么多。”任課老師肖圣中副教授的“天書”試卷,讓參考的95名學生在兩個半小時內破譯“密碼”。 “試卷上有的內容老師上課講過,有的沒有講,需要上課用心聽,課后費心學。”
“這是我今年第一次嘗試。”肖圣中說,《古文字學》試題一般是附上一段青銅器上的銘文,要求學生寫出釋文。“以前我也是這么出題,但是這樣考查的方式不全面,學生也會去押題。”
為了“改革”,肖圣中花了一整天時間琢磨試題、搭配難度。而肖老師的同事阮桂君老師給2009級對外漢語專業出的《現代漢語語法》試卷卻只有兩道題,但兩道題都不“簡單”。第一道試題為歸納本學期所學語法學知識,出份試卷,要求試卷內容必須覆蓋每個章節、試題種類不少于5類,總量不少于20題。第二題則為,根據本學期所看的對外漢語教學視頻,寫出心得。要求“簡單介紹本學期所看教學視頻的內容”;“判斷、評價所看的教學視頻的得失”;“說出你的收獲及對你的啟發”。
“這樣出題一是培養學生將來當老師‘出卷子’的能力,二是‘隱晦’考查學生出勤率。如果學生平時缺席,第二道題根本無從下手。”阮桂君說,盡管批改這些試卷“工作量至少增加了一半”,但就是想讓學生“不再只為了應付考試,而忽視了真正的學習”。
廣告設計不考花樣考“摔雞蛋”
華中農業大學2009級廣告學專業93名學生本學期《廣告學概論》期末考試面對的題目是“設計包裝,讓雞蛋從3樓掉下摔不破,否則就要重新設計”。任課老師李琳介紹, “摔雞蛋”是在產品包裝這一章結束后進行的,李琳要求每人回去準備一個雞蛋,隨后3個班級依次舉行“摔蛋儀式”,雞蛋沒破即為及格,隨后再根據設計的精巧程度給予評分。李琳回憶,第一輪中,約半數同學沒過關,但他們會留在現場觀看其他同學的設計并參與討論,“這就與試卷考試的形式有了區別,讓學生在課程考查過程中還能主動學習。”
這種“技能型”考試出現在很多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中。華中農業大學《植物學實驗》課程考試中,任課老師在學校附近隨機采摘30余種植物,學生分批進考場寫出種名和科名,每批學生出考場后,老師會隨機更替需要認的植物。
而長江職院商務英語翻譯課今年期末考則要求123名學生以準翻譯員身份與老師指定的外貿公司聯系,接受翻譯任務,公司打分占半,老師再根據學生與公司的溝通能力(電話禮儀、公文基礎等)、職業素養、翻譯質量等表現給出另一半成績。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校長劉可風表示,學校鼓勵教師對教學方式和考試形式進行有益探索,希望通過教改推動學生學習方式變化,使學生真學知識、學真知識。這一來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增進課程吸引力,培養創新型大學生;二來有助于消除大學生作弊現象,改善學風考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