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曾說:“藝術之源,在于內在的真,你的形,你的色,都要傳達情感。” 藝術情感的表達,是當下對藝術家的影響,所作出的一種反映。由劉展、匡峻、譚天幃三位年輕藝術家組成的 “unmask”組合,作品大都以自我形象為藍本,結合對當下的思考與自我認知,運用雕塑形式進行對藝術的解讀。 Unmask認為注重藝術層面的思考而不是作品材料的本身會來得更純粹。“在藝術的整個發展過程,它也存在一個別的類型,它只針對藝術本身,它做的思考,做的研究,到今天這個問題,可能不會去關注這個問題了,假如以前從古典繪畫,到現代油畫,到印象派,到野獸派,這種純粹的藝術樣式沒變,但如果它在變的,這是表面上的東西。另外,我認為用藝術,不管用什么語言,跟當下的文化,當下的社會現狀,整個環境去對話,這個東西可能在歷代的任何繪畫里面也能找到例子,不同時期它都具有藝術這樣一個特性,只不過可能有的藝術就是為了樣式而做的,我就是針對這個藝術的形式有沒有更多的可能性去探索的,有一種藝術它可能不以單形式存在,是借用別人的形式,但是我是跟當下有關系的,有批判的,或者有一些藝術家的態度的,我覺得這在古典繪畫里面也存在的。” 也許外界會認為他們是“雕塑家”,但他們更愿意自己成為“藝術家”,對于unmask來說,若是作品所反映的思想觀念獨立并且有價值,用什么形式的藝術語言表達出來,就并不是那么地重要了。“藝術與社會關系越來越邊緣化,越來越成為相對的一個獨立,一個比較封閉的一個形態,跟我們現在理解的當下的藝術是兩回事,我們在今天談到的這種藝術還是與社會的這種互動的這個層面上的東西,提到雕塑,就像進入到研究書法這個思維體系里面去,但平常我們這種創作思維狀態里面是不考慮這個層面的東西的,雕不雕塑,不重要,最重要的還是看你作品背后傳達的東西,有沒有力量,或者你認可的這種價值觀,跟社會現有的主流價值觀是否有碰撞,是否有沖突。這是所謂的觀念,像一些前輩做觀念雕塑的藝術家,我更愿意稱這樣的人是藝術家而不是雕塑家,因為他的職能是在變的,身份是模糊的,因為現在藝術這種,藝術家的身份也越來越模糊,藝術門類之間的這種差別也越來越在淡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