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輿服志》載:“凡帝王、一品、公、侯、伯、駙馬、或皇帝特賜,方可用玉帶”。《大明會典》上繪制的明代宮廷使用的腰帶有大帶、革帶、束帶、素帶、帶,據圖可知,大帶之上無裝飾,其他帶上裝飾有鑲嵌件。洪武二十六年定皇帝冕服,用革帶及大帶二種:“革帶佩玉,長三尺,大帶素白朱里,兩邊用緣,上以朱錦,下以綠錦”。由此可知,嵌玉之帶為革帶。革帶上所鑲嵌之玉件,據《大明會典》記載:“永樂三年定玉帶,青綺鞋,描金云龍紋,玉事件十,金事件三”。“革帶,前用玉,其后無玉,以佩綬系而掩之”。革帶的嵌玉集中于帶的前面。定陵中出土玉革帶10條,其中6條為綴玉20件,一條綴玉13件,三條綴玉24件。據此而論,明代玉帶嵌玉并無明確規定,但在考古發現與傳世的明代玉帶中,以20件玉飾組成一帶最為多見。由此可知,玉帶作為一種腰帶的形制,以玉飾帶自明代起成為一種制度化的服飾,同朝服冠帽一樣,并有數量上定制。(圖1)(更多精彩見《文物鑒定與鑒賞》雜志第3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