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在美國經過大半個世紀的時間沉淀,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行業規范,美國的每家媒體有它的風格、立場(投資方)、政治趨向,不強調主旋律卻宣傳它特有的觀點。1962年創辦于舊金山的Artforum雜志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為評論家提供良好的編輯服務以及保持獨立的批評態度,見證甚至某種程度上影響了美國藝術評論的規范化歷程。 美國人安靜有著社會科學的學習背景,2004年來到中國之后一直觀察與學習中國當代藝術,從事藝術翻譯工作并擔任Artforum中文網編輯,在她的觀察中,中國與美國的當代藝術評論有著怎樣的區別?藝術評論在社會的位置如何?藝術評論可以給觀眾提供什么?通過她的回答我們可以了解美國藝術評論的行業狀態以及她對中國藝術評論的看法。 《收藏?拍賣》:在您的工作中,以展評欄目為例,談談如何選擇藝術評論的稿件?Artforum的中文網與英文網的選稿標準有區別嗎? 安靜:評論者必須有高度的理解與分析能力,獨立觀點,并且其思想具有創造性。我們不指定哪些展覽要評論,首先要求評論家與辦展覽機構無關系,也希望批評家跟他批評的對象無生意或策劃人的關系,我們提倡個人寫作的風格,并愿意把編輯的選擇內容的那部分責任放在評論家手里。西方的藝術評論有它的傳統,中國的評論方式也有它的特點并且在發展中。雖然我們網站的評論語言與邏輯表面上是一樣的,背后的文化語境與讀者很不同。西方有50多年的獨立批評傳統與支持此傳統的一個媒體系統,并不強調“主旋律”或集體概念。評論(criticism )在西方的文藝領域里是用理論來支撐,可以說理論成為規范評論的要點,評論同時也包含客觀的分析,并且評論的目的是要在公開的平臺闡釋藝術,提高大家對藝術的認識、了解,提高藝術本身的水平。很多畫冊出現的文章應該算“贊美藝術評論”吧,作者雖然有時是冠以“評論家”之名,卻不算藝術評論家(art critic)。 《收藏?拍賣》:“可以說理論成為規范評論的要點”是否指藝術評論所強調的方法論? 安靜:在西方,藝術、文學批評都會使用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如果批評家在此系統之外,其寫作很難稱之為批評。批判理論所涉及理論家如哈貝馬斯(Habermas)、拉康(Lacan)、福柯(Foucault)、阿多諾(Adorno)、德里達(Derrida)等是基本的人物,到了當代與藝術批評有關的更多理論家,如德勒茲(Deleuze)、加塔里(Guattari)、福斯特(Foster), 朗西埃(Ranciere)、鮑德里亞(Bourriaud)甚至齊澤克(Zizek)都是常聽的名字(編者注:詳細關系見后表)。 《收藏?拍賣》:談談您在約稿、編輯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安靜:最大的問題就是獨立而熱愛寫作、熱愛藝術的人太少了。評論家單單依靠做獨立評論養活自己不太現實。我們的小媒體沒有能力跟大商業性的媒體相比,暫時只能提供熱愛藝術、熱愛評論的人一個平臺,這也是網絡媒體的內在問題之一。偶爾有被我們批評過的人會反饋不喜歡某篇文章,希望可以商量撤稿或讓我們“了解”實際情況。這種情況只是說明藝術媒體里獨立的身份和思想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 《收藏?拍賣》:在您的觀察中,中國的藝術評論者是否有足夠的寫作平臺?他們的工作都是如何展開?與機構合作?依托某個活動、機構或者基金會?這一情況與美國相比較呢? 安靜:中國的藝術媒體很豐富,甚至太多了。我相信中國的藝術評論體系也會逐漸的按照本地的情況而發展。我不認為藝術批評需要活動來支持,它本身就是以文字展開的形式,但是類似于批評家的基金會如CAAW評論家基金或Artforum的“藝術論壇批評寫作獎”是有必要的。 中國的媒體形式與美國的媒體形式和觀念有很大的差異。在中國新聞需要宣傳“主流”的看法,相比之下,美國的每家媒體有它的風格、立場(投資方)、政治趨向,不強調主旋律卻宣傳它特有的觀點。我認為對中國的批評界影響最大的因素是政治,這向來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做媒體、做評論的人都很清楚:必須避免不政治正確的藝術家與話題。誰也不愿意冒險,這現象導致的結果是評論的聲音都很相似,更多的人愿意談與經濟發展有關的事情,或討論藝術的“美”,為了和諧就不愿意談表現社會負面現象的藝術。藝術與政治的關系是古老的,并不是在當代藝術它才表現得比較多。作為比較了解中國人的內在寫作風格的美國人,我認為直面這方面問題的藝術評論家相當少。中國雖然有很多評論者,但大家只記得幾個名字,只追求最高度的名氣和所謂的“正確”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