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當代藝術文獻展“改造歷史 2000-2009年的中國新藝術”于5月4日至21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盛大舉行。本次展覽由藝術史家呂澎,詩人、策展人朱朱及批評家、策展人高千惠共同策劃,展覽匯聚了中國當代藝術自2000 - 2009年所涌現的最具代表性和可能性的眾多藝術家,規模覆蓋了當代藝術的各個領域以及包括臺灣、香港在內的地區,知名藝術家張曉剛、方力鈞、岳敏君、隋建國、周春芽、張培力、徐冰和羅中立等悉數到場。 “改造歷史 2000—2009年的中國新藝術”大型當代藝術展是由中國文化產業促進會、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青城山?中國當代美術館群、廣東美術館、保利藝術博物館、今日美術館、阿拉里奧北京、中國藝術投資有限公司、寒舍藝術空間等9家機構聯合執行主辦,藝術史家呂澎、詩人和策展人朱朱、臺灣學者高千惠共同策劃。 展覽分別于2010年4月25日至5月19日在今日美術館、4月25日至6月12日在阿拉里奧北京、5月4日至5月21日在國家會議中心展出。此次參展藝術家共計291人,其中“主題展”140人、“特別文獻展”41人、“中國青年新藝術邀請展”65人、“氣質與文明”17人、“平凡的奇觀”28人。 主題展 策展人通過對這十年藝術與藝術家的考察,挑選了140位藝術家參展,其中有1990年代就非常活躍,至今仍不斷創作具有前沿性作品的藝術家,也有新世紀以來進入公眾視野并持續進行藝術實驗的藝術家。人們可以看到在過去十年里不斷實驗和不斷衍生的藝術,他們呈現出新世紀第一個10年的藝術史面貌。 特別文獻展 “特別文獻展”是此次展覽極其重要的一部分。 “特別文獻展”中的大多數藝術家是在上個世紀80、90年代里就已經以不同的方式提出了中國藝術面臨的問題,他們在所謂的“健康”與“頹廢”、“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民族”與“(后)殖民”這類概念的認識、理解與討論中,用自己的藝術給予了特殊的美學解答,這些不同形式的解答構成了30年的藝術史文獻。 中國青年新藝術邀請展 安排在今日美術館和阿拉里奧北京的“中國青年新藝術邀請展”是此次展覽的一部分。從65位參展藝術家的百多件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從上個世紀80年代的現代主義運動開始,經過90年代的后現代主義的洗禮,中國當代藝術家的藝術實踐已經朝著個性與更加經驗主義的深度發展。宏大的哲學思考為具體的觀念引導所替代;尤其是藝術家們已經可以在他們面前的任何資源中進行自由的選擇。在對藝術的獨立思考和判斷的過程中,沒有任何材料、形象、符號以及思想資源成為主導,而個人的選擇則成為更年輕的藝術家的普遍實踐。 氣質與文明 “氣質與文明”選擇了17位用傳統材料和工具(主要是筆、墨、紙、硯)來從事藝術創作的藝術家,其作品只是我們所說的藝術家重新理解傳統的一部分,放在“改造歷史”中的基本意圖是:提醒人們既然藝術不是按照進化論的邏輯衍變或發展的,來自我們民族無意識深處、受歷史文化影響的氣質在今天正在重新獲得生命力,因為我們可以在更為年輕的藝術家的筆下看到傳統的創造性延續,我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有這樣的敏感性,因為這關系到我們的當代文化如何能夠成為具有特殊文明背景的創造性文化的大問題。 平凡的奇觀 臺灣參展藝術家以197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藝術家為主,其主題定為“平凡的奇觀”。有28位參展者提出近百件單元作品,分別來自藝術家新作、私人典藏與藝廊借展。基本上,此展乃以民間力量積極參與,打破臺灣官方位階意識,以及政治意識下的戒懼,完成臺灣部分在北京的展覽工作。基于兩岸文化有共承處,也有歷史演進經驗,臺灣參與此展的實質意義是,它在藝術論述發展和視覺演變上,能完整地獲得最多中文人口的閱讀和理解。
“改造歷史”大型當代藝術展已降下帷幕,而對于這一展覽的褒貶之論則自始至終沒有停息過。有媒體認為,如此大型當代藝術展,竟然沒有以29個腳印炸出“奧運之路”的藝術家蔡國強的名字,可能會讓那些稍微了解當代藝術圈的人感到驚訝。蔡國強也許是目前最為大眾所知的當代藝術家,就像展覽中包括的張曉剛、岳敏君諸位藝術家一樣。這一商業性的大展覽為了收回1800萬元的投資,參展的條件之一是組委會對參展作品有一年的銷售代理權,因此,盡管有近300人參加,但也有蔡國強以及艾未未等著名藝術家并沒有參加。策展人呂澎為蔡國強缺席找的理由是“我不認為放煙花就是藝術家,他的學術性得不到我的認可”,其實,蔡國強不僅僅做過煙火爆破表演,他在過去十年也創作了大量的其他作品,仍然表現出了作為藝術家的創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