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接觸設計開始,前輩便告訴我們,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研究設計也就是要研究人的需求,并將需求轉化為產品。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我們設計界走過了近30年,直到今天我們還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從事設計。我們暫且不去評判這種觀點對與不對,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我們可以進行討論這種思想的適合與不適合。
任何社會的第一目的都必須是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即衣、食、住、行、教育等,因此首先必須提高經濟效率和生產效率使這種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但是,如果這些基本需求已經得到滿足,難道設計人員還必須無視個人、社會和環境的代價而一味強調滿足人的需求?這種需求到底是滿足需求還是滿足欲望呢?對于這些基本問題設計人員并未給予應有的思考。也正是缺少這方面的考慮,才使得滿足人的虛榮的設計和純粹浪費主義的消費在全球泛濫。這種盲目的消費方式和購買行為只要我們細心的留意一下我們的周圍,就會有切身的感受。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行了非常成功的經濟建設和改革,由此也進入了消費社會,特別是隨著生活水平逐漸提高,消費主義的特性表現得便更加強烈。消費社會的口號就是“你是世界上最重要……所有的一切都以你的欲望為中心”。【(美)麥吉本等著,朱琳譯,《消費的欲望》[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7-4】地球上有限的資源與人類對于“物品”的無限欲望——任意消費、奢侈消費以及不計后果的攀比消費是相互矛盾的,結果使得地球上的一切事物都喘不上氣兒來——人類、植物、動物和地球本身。消費社會的“競爭性消費”滋生了一種新的現象:即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人們一心想要達到和別人一樣的消費水平。想要生活得更好是沒有錯的,錯的是那種以“擁有”而不是“生活”為目的的生活方式,即滿足自身的欲望。也許這種現象我們本身就有著較強得體會,父輩常跟我講起,在改革開放之前,那個時代社會流行得是“四大件”:永久牌的自行車、上海牌的手表、蝴蝶牌的縫紉機和收音機。改革開放后,隨著人們的消費期望越來越高,欲望越來越多,后來變成了“八大件”,增加了彩電、冰箱、洗衣機和摩托車。如今,這一單子還在不斷增長,近年來增加的是汽車,它已經成為我們身份地位的象征。以至從1990年到2007年,我國的汽車由420670輛增加到56967765輛,前后17年的時間翻了135倍還多。(西祠胡同, 2007年我國汽車保有量統計分析)。
一直以來,產品設計都是從消費者需求出發,但消費者的需求往往與設計理論所列舉的準則很不一樣。由于消費者的多樣性和消費階層的復雜性,消費者并不一概同意我們書本上所制定的設計準則;甚至很多情況下,消費者的需求已經轉變成消費者的欲望。他們的消費動機千差萬別,可能從實用出發,也可能為了炫耀自己的身份、地位、檔次,為了滿足某種虛榮心。就拿紅木家具為例,據《家具》雜志對2007年中國進出口家具比例的統計發現,2007年紅木家具為中國的消費者看好,從家具的使用功能來說,紅木家具與現代生活需求并不適應,但消費者的本意卻是是希望光耀門庭,希望保值,希望圖家庭的殷實感,這原本不應是設計師關注的熱點,但現在卻成了設計師追逐的焦點。眾所周知,紅木家具的所用木材的生長時間非常之長,有的需要幾十上百年才能成才,很多設計師并不管這些。他們并不關心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破壞,將傳統“八仙桌”款式用到現代化的咖啡臺上去,將紅木錢柜化成吧臺,這雖然也算設計師的本職工作,但是這是一種道德淪喪和責任缺失的工作形式。
筆者認為,在當前人們的基本需求大多已得到滿足的社會環境下,設計的目的應當是“改善生活”而非“滿足需求”。如果我們依舊把“滿足人的需求”作為一切的設計目的,我們必然會犯很多不必要的錯誤。正如筆者在前面所提到的一樣,這樣會張揚人的欲望,破壞環境,浪費資源。設計的出發點應當是社會問題的本身,設計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應再以消費者的需求和欲望為出發點。當然,也許有人會說,這種觀點可能是一種設計理想,但在這個理想只要我們設計人員加以正確的引導,必能取得應有的成功。正如17世紀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所提到的那樣,人們的需求需要用“人性和慈善”來引導,而且人的需求不應該是“為了自得起樂、真強好勝、高人一等、追逐名利、爭奪權位,或者其他任何類似的自私的目的,而應該是為了改善生活”。以“改善生活”為我們的設計目的,可以闡釋為滿足基本需求而進行民生設計;當我們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后,也可以充分的表明我們所生存生活的環境應該如何進行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