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隊列:一個展覽》(Procession: An Exhibition)
即使初秋已至,曼徹斯特夏日狂歡的余溫卻依舊留存——被稱作“曼城的藝術電影及視覺藝術中心”的角屋(CornerHouse)力邀杰里米?戴勒(Jeremy Deller)擔任“曼徹斯特國際文化藝術節”(Manchester International Festival)七月五日開幕游行的策劃,并以此為起點,“走出”一個《隊列:一個展覽》(Procession: An Exhibition)。
特納得主杰里米?戴勒(Jeremy Deller)
戴勒認為“藝術無關乎制作,只關乎呈現”,他最著名的“呈現”,當屬取材于1984年英國礦工罷工的暴力沖突事件、耗時三年制作的《歐格里夫之戰》(The Battle of Orgreave)。在這件作品中,戴勒組織近千位當地居民及當事人,重演了被媒體扭曲真相的原始事件,并制作成紀錄片,與相關訪談、剪報、文件和圖片等一并展出。戴勒的作品沒有開宗明義的聲明,有的只是對于社會問題的更加深入嚴謹的思考,正基與此,憑借《歐格里夫之戰》(The Battle of Orgreave)的歷史文獻和多媒體裝置《記憶桶》(Memory Bucket),戴勒終于在2004年眾望所歸地捧走特納(Turner Prize)。
行進中的展覽
戴勒自認“北方情結”濃厚,在他眼中,北方文化最好的切入點,莫過于“隊列游行”(Procession)。從羅馬士兵身攜戰利品凱旋而歸,到“咱們工人有力量”的國際勞動節游行,曼城那些值得紀念的歷史時刻,在隊列的行進中得以重溫。“‘隊列’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這座北方之都、工業之城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不同風貌”,戴勒說。
“隊列”也如行走的長卷,被戴勒大膽又不失細膩地展開,曼城風情盡收眼底。除了人們熟知的玫瑰皇后、銅管樂隊這些典型性喜慶元素外,“非典”風景也進入觀者視野:靈車緩緩而行,以紀念曼城夜店輝煌時代的消逝;瓦萊麗小食店搬到了花車上,據說它是英國培根卷的家鄉;唱詩班“食”興大發,高唱歐德罕(J. H. Oldham)是第一家“魚和薯條”店的擁有者;《大問題》(Big Issue)的售賣者、飆車族和嘈雜的電子樂隊也走上街頭,被媒體笑稱為“反社會行為(ASBO)的市長節嘉年華(Lord Mayor's Show)”。今次的隊列表演還分設不同獎項,其中最佳花車授予Chorlton Park小學對2050年曼城的幻想(被水淹沒),最佳條幅授予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對于煙灰缸的描述。
《隊列:一個展覽》(Procession: An Exhibition)
當日盛況被杰里米?戴勒(Jeremy Deller)制作成影片,并持續在“角屋”(CornerHouse)的第一展廳播映。
第二展廳則以影像、圖片及遺留物等,試圖在歷史的上下文中,去探尋大曼徹斯特郡(Greater Manchester)游行文化的淵源。其中包括斯特雷特福德盛裝游行(Stretford Pageants)、圣神降臨周的游行(Whit Walks)、世界首位宇航員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1961年對曼城的造訪時的影片檔案,甘地(Gandhi)1931年參觀蘭開夏的棉紗廠時走過的一級臺階,甚至恩格斯家族工廠遺址上的瓦礫。第三展廳展出的是出自被戴勒譽為“國寶級手藝人”的艾德?霍爾之手(Ed Hall),手工縫紉制作的條幅,堪稱英國式游行條幅的選萃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