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桷坪涂鴉藝術街
近日,一則關于黃桷坪與大芬村的微博引發了熱議。據該微博內容顯示,在黃桷坪藝術節102菜畫展的相關會議中,來自大芬村的團隊表示希望以五個產業規劃來拯救黃桷坪的藝術家。此消息一經發出便遭到微博中眾藝術家、批評家等的極度反感。從他們參與評論的意見來看,黃桷坪未來的發展是受到多方關注的,但黃桷坪藝術區是否可以效仿“大芬模式”還尚需探討。
曾經,黃桷坪藝術區的總體發展目標是建成中國西部當代藝術學術高地和原創基地、西部時尚創意生活集聚地、西部藝術商品交易基地、國家級藝術特色旅游區、中國西部文化總部基地。而如今,在所謂的“創意產業孵化基地”、“當代藝術交易中心”等地所能看到的卻是一些畫框制作、行畫銷售的畫店,以及數量眾多的“藝術專業考前輔導班”;其中依稀存活的藝術空間、美術館等,多數時候也是關門歇業、人去樓空的蕭條景象。也許正是因為如此,一些人才把黃桷坪與大芬村聯系了起來,在思考黃桷坪未來發展方向的時候,將大芬村的產業模式納入了參考。
黃桷坪是否可以借鑒“大芬模式”?
據統計,大芬村在歐美市場中占有50%以上的油畫復制品份額。在大芬村,一個沒有基礎的學徒只需半年調教,就可以畫簡單的風景行畫,將達芬奇的名作《蒙娜麗莎》臨摹得像模像樣;而價值連城的梵高名畫《向日葵》,一個技術熟練的畫工一天可以克隆10件以上,一幅只賣30元左右。可以說,大芬村將市場定位準確地指向了“低成本”,主要面向一些喜愛藝術而沒有能力購買原創藝術品的消費群體。在這種以經濟手段來經營藝術的商業運作之下,藝術品最大程度地迎合了市場,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然而,在經濟價值增長的同時,藝術價值卻未能有效發揮,藝術價值的攀升更是難上加難。
相反,黃桷坪作為重慶市乃至整個西南地區重要的藝術區,文化藝術底蘊厚重。在將近20年的時間里,依附川美成長起來的501藝術基地、坦克庫當代藝術中心,以及許多獨立策展人、藝術家等為黃桷坪藝術區營造了一個學術氣息濃厚的藝術氛圍。此外,重慶市政府對黃桷坪也有著美好的愿景,曾多次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加速了黃桷坪藝術市場邁向繁榮興旺的步伐。但隨著川美的搬遷,原本已經相對成熟的黃桷坪藝術生態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改變——藝術空間逐漸減少、藝術家紛紛撤離,仿佛這個藝術烏托邦正在悄悄遠去。尤其是當代藝術市場泡沫破滅之后,由于缺乏像大芬村那樣固定成型的產業鏈,急速蕭條的藝術市場更加導致了黃桷坪的沒落。于是,如何拓展市場前景,取得更多經濟收益便成為了挽救黃桷坪的關鍵。那么這是否就意味著,黃桷坪可以效仿“大芬模式”來改變現狀呢?
對藝術產業文化扶持應有正確判斷
由重慶九龍坡區政府出資主辦的黃桷坪國際藝術節曾為黃桷坪藝術區帶去活力,與其相似的政府文化產業項目也對黃桷坪藝術市場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可見,政府的大力扶持對于一個藝術區特色品牌的打造是至關重要的。一旦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加強包裝宣傳,不斷提升知名度與影響力以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黃桷坪藝術市場將重返欣欣向榮的美好景象。由此,需要進一步討論的便是政府文化產業的規劃問題。雖然類似大芬村這樣的產業并非一無是處,但如若盲目效仿,極力主導低端產品,支持行畫、菜畫,很可能會導致黃桷坪藝術區未來的發展方向出現偏差。
據了解,川美的畢業生中僅有6.7%左右繼續從事著本專業的工作。留在黃桷坪繼續藝術創作的多是一些追尋理想的青年,其中能夠真正將作品銷售出去的更是少得可憐。這些潛心創作的青年藝術家往往不會考慮太多的市場因素,他們的作品也許尚不成熟、市場接受度不高,但是其潛在的巨大藝術價值卻是不可置否的。假如政府的文化產業能夠進行合理地規劃,以優惠的政策扶持藝術創作,再通過舉辦藝術節或建立藝術品交易中心等手段將創作成果推銷出去,藝術價值與經濟價值即可兼具。與之相較,如果效仿大芬村走行畫、菜畫路線,一味的迎合市場雖然能夠拉近藝術與大眾之間的距離、創造更多經濟收益,卻很容易將真正的藝術家引上商業的斜路,斷送他們的藝術前程。同時,原創藝術的減少,伴隨藝術品位的下降,藝術市場的正常發展也必將受到阻礙。
用更加長遠的眼光來看的話,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一旦有先進技術出現,能夠替代在大芬村占有極大比重的復制作品的生產方式,大芬村的產業鏈便會面臨破壞,甚至是消失。可想而知,假如套用“大芬模式”的文化產業進駐黃桷坪,黃桷坪的藝術生態將得到拯救還是被徹底摧毀,不禁讓人深深憂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