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2日 馮夢波在工作室接受99藝術網采訪
一線新媒體藝術家?宅男馮夢波?
不管你承認不承認,媒體們總有這樣一個排行榜或者說分類,居于一線的、二線的以及年輕的藝術家們。可是這的確不是件明智的事,為一位藝術家戴好了帽子去采訪,尤其是一位總出人意料的不愿被固有思維束縛住的藝術家。
“宅男”的稱號被否認掉,是可以理解的;可他作為外界公認的“新媒體領軍人物”,卻說很煩所謂的新媒體,這實在是令人感到意外;而另一個消息,則是會讓人震驚了,2012年馮夢波打算不再玩電腦,要回歸傳統,將主要精力轉移到繪畫、雕塑、攝影方面,他說他對繪畫很向往。
“大家聽了都是一愣,怎么回事,出了什么事了,其實就是我感覺差不多了。其實媒介都不是最重要的事,如果你想做藝術的話,怎么都能做,我也是一直想打破這個怪圈,想要沖出去,有一種憑什么我非得干這個事的勁兒。”
當然這種決定帶給他的壓力,甚至比1993年放棄繪畫選擇玩電腦還要大。他也羨慕那種能一輩子都從事一種媒介的藝術家,他覺得一輩子畫水墨,一輩子寫書法也是很幸福的。“只是我做不到。”馮夢波很是黯然地說。熱愛的一直是藝術,不固執于媒介,所以他選擇遵循內心的想法去行動。
“玩”出來的新媒體,這對我已經沒有吸引力了
無論是和馮夢波對話,還是看他其他的采訪,你總能從他嘴里聽到“玩兒”這個詞,也許很貼切,說他是“藝術玩家”、“游戲玩家”都還能找到證據,人們提起馮夢波,總能用這樣一種描述:“就是那個用電子游戲做藝術的人吧。”就是現在在馮夢波的工作室里也還陳列著各式各樣的游戲機,他饒有興致的講:“這是真的游戲機,不過現在和我的電腦是相連著的。”
其實“玩兒”到馮夢波這里要做另一種解讀,從小他對“玩兒”的理解就和其他小孩理解很不同,這種特質也影響了他日后的生活和創作作品的方式。在他很小的時候,他就能在家辦小劇場,弄紙盒子自做些幻燈片,自己編故事,甚至做了小紙片的門票,利用手電做光源,自己放映、解說。從馮父講述這段故事時的表情來看,他多欣慰兒子小時候這種驚人的創造力。馮夢波說從小他就不喜歡出去玩,比起外面的世界,他更沉迷于自己創作的世界。
而1993年最開始玩電腦時,他放棄的是參加完那一年第43屆威尼斯雙年展的成功,那時候參展帶去的是他的繪畫作品,無疑他是一名出色的畫家。可是當接觸到電腦時,他入迷了,他放棄了繪畫,他說:“(電腦)一上手后就發現還是很好玩的,所以很快就覺得要拿它來做藝術。”
1993年用電腦來做藝術有著很大的挑戰,周圍根本沒有別的人用電腦,軟件、硬件都很不完備,周圍沒有一個有電腦的人。遇到困難,完全是靠摸索。“靠整天在玩電腦的過程當中去摸索。”馮夢波說道。
正是這種玩勁,馮夢波后來能兩次帶著他的被定義為“新媒體”的作品參加卡塞爾文獻展,90年代的展覽履歷橫掃了國際各大重要的展覽,作品也漸漸被國際知名藝術機構以及重要的私人藏家收藏,而且這一玩就是近20年。
著名新媒體藝術家汪建偉在之前的采訪中這樣評價馮夢波的“玩兒”:“現在藝術說玩兒很時髦,但是馮夢波絕對不是這個意義的玩兒,很多人把它當成時髦的玩兒,玩兒是缺乏深度的,但是馮夢波的東西如果像那樣一種玩兒他做不到十幾年他一直這么干。”
可是,這個人就這么令人出其不意。從一開始在摸索中接觸新媒體,到現在作為新媒體的領軍人物之一,并且也開始在央美教授新媒體藝術課程,此時談起要轉型時,他的說法仍然是:“我總覺得很多方面沒有好好地玩過,像畫畫,畢竟從小是學畫的,喜歡藝術也是因為喜歡畫畫,小時候畫畫肩膀都畫傷了,胳膊都抬不起來,到現在肩膀也都是傷。我覺得畫畫那個方面我還沒好好地做一番事來,所以想再玩一下,電腦這些東西對我的吸引力已經過了。”
可以這么說,馮夢波的玩兒是一種酷愛,一種癡迷,或者說挑戰。他以一種戲謔的方式來言說,付諸的卻是扎實的行動和極為認真的態度。面對的這樣的轉型,他有期待,所以才會有壓力,但是仍然是下足了決心,想做的不僅僅是“以前畫的真的還挺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