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网站,亚洲人成在线播放,av三级国产A级水,国内精品久久久www

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日韓書法熱暗藏隱性競爭 重視程度都超過中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7-14 13:29:32 | 文章來源: 《世界新聞報》

近日有關日韓書法的報道較多。書法,這種本自中國、源遠流長的藝術樣式,在當今中國,少數藝術家、書法家的執著堅守仍無力挽回其式微之勢,當代人的生活似與這一古老藝術漸行漸遠。而在日本和韓國,我們發現,書法藝術卻深入人心,這種文化上的隱性競爭值得我們深思。

日韓民眾普遍熱衷書法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書法藝術對華夏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的傳承有過巨大貢獻。按道理,書法在文化傳統深厚的我國應該受到禮遇,但從歷史進程及前景來看,其境況不容樂觀。

清末至解放前,碑派書法盛行一時。后來西學東漸,棄毛筆而用硬筆之人益多。新中國成立以后,百廢待興,藝術尚未吐露芳華。“文革”伊始,更是文藝浩劫,書法愈頹。而今電腦之普及,對于書法,更是一大浩劫,人們連硬筆都用之甚少,書法藝術更像是已經沒落的歷史陳跡,抑或文人雅士閑逸風雅的生活點綴。

而遠在東瀛,書法之熱歷久彌新。一個通行的說法可以佐證:“棒球是一億多國民的體育,而書法則是一億多國民的藝術。”在日本,大約有2000—3000萬人在練習書法,換個說法,每五六個人中就有一個熱衷此道。社會上研習書法之風甚盛,隨處可見“書法教室”的廣告。日本數千家出版社中,約有1/3的出版社出版過書法類圖書。此外,日本還有難以計數的書法展廳。在濃郁的墨香氛圍里,日本稱得上書法家,且能舉辦個人展覽、出版作品集的人,大約有100萬之眾。

在韓國,自1999年規定在交通標志等領域恢復使用漢字標志以來,書法之熱方興未艾。和日本一樣,韓國民眾對書法普遍較為熱衷,習字者逾10萬人,連歷屆韓國總統都極喜書法。韓國書藝家協會在全國影響較大,在推廣書法文化時,既注重傳統基礎,同時又強調現代性闡發,因此書法廣受青年人歡迎。據說韓國仍然繼續保留了中國元代傳統的造紙工藝,以楮樹皮、葉等為原料手工制造紙張。各類書法團體、展覽、比賽更是應接不暇。據報道,韓國人甚至在楓冷江寒、雪花旋舞的季節張設150米長的白綾,在浩大的天地間揮灑狂草,何等壯觀的景象!恍然間令人夢回唐朝,然而“夢里不知身是客”,一切終究是異邦的場景。

可以說,日韓書法之熱度,甚至超過了書法的母國——中國。

書法教室一派古風

書法在一個社會的普及程度,與其教育密切相關。日本中小學校都開設書法課。書法學習一般始自小學三年級,至初中畢業,6年時間已小有所成。此外,社會上還有許多以一些知名書法家為核心而成立的“書法教室”。日本大概有1/3的兒童入“書法教室”學習書法。兒童入室學習,從執筆練習入手。 “書法教室”用紙講究,規格高古,長9寸,寬7寸,并有一個有趣的名字——“半紙”,書寫時紙左墨右,老師們有的從數字“一”到“十”入手,有的則從“永 ”字八法或平假名46字開始教習。

這些“書法教室”所屬的團體都辦有“競書”雜志。雜志每期公布本月的競書內容及兩個月前作品的評比結果,并刊出每一等級的學員名單。競賽內容與授課內容基本一致,如春和景明之時,多寫“春天”或“櫻花”等字。書寫優秀者可提高一個級別,如果小學生的書法能達五段、六段水平,即可算是“小書法家”了,這種方法,極大地提高了小學生學習書法的興趣。

這種書法教育模式頗類中國古代的私塾教育,以書法家為核心,老師耳提面命,學生心領神會,由此派系相傳,頗有古風。由是觀之,日韓兩國對書法教育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了中國。

我國的書法教學不僅游離于現有的課程體系之外,社會上的教育機構也是門庭冷落。書法教育幾成空白,以至于很多高學歷者寫字竟至于到了無法辨認、不堪卒讀的地步。在功利化的競爭環境下,學習書法沒有任何實際好處,無怪乎在學校教育中,書法興趣班遠不如鋼琴班、奧數班熱門。此外,很多教育者對書法的藝術價值認識不足,僅僅將其當成一種“修身養性”的純藝術來欣賞,從而忽視了書法根本的文化傳承功能。

書法藝術融入文化產品

在日本,書法不僅與基礎教育、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同時也融入到了諸多文化產品的設計中。許多著名設計師,幾乎都是漢字專家,他們從漢字書法中汲取設計靈感,對漢字書法進行創新改造,并將其廣泛應用在設計領域,書法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典型日本設計風格的一種體現。

如日本著名的設計大師杉浦康平,畢生不倦探求中國傳統藝術精髓,十分重視漢字書法在設計中的重要作用。漢字書法給了他極大啟發,在1001期《游》封面上,杉浦設計的各種“游”字寫滿封面,表現了“游”這個詞本身所蘊涵的錯位游走之感。白木彰作為日本當代著名平面設計家,在其30多年的平面設計生涯中,主要以書法作為平面設計元素,他的作品亦折射出對中國書法文化的敬仰。

此外,在日韓很多產品的設計上,都充分體現了書法之美。例如日本三得利純麥芽威士忌包裝上,一個遒勁有力的書法字“響”占據了畫面大半,給人以吶喊之感。在一些風味食品類包裝上,書法字活潑跳脫。日本的“純酒”包裝,把宋體“純”字印在晶瑩剔透的玻璃瓶上,以字點意,格外典雅。韓國很多文化產品,也極好地體現了書法藝術的精髓。

日韓對書法文化的吸收與創新,既賦予傳統文化以現代活力,同時也為我們創造性地運用書法藝術資源提供了極有意義的范式。反思國內的文化產品,原本可以和極富審美特質的傳統書法相得益彰,但很多產品給人的感覺要么缺少底蘊,要么過于西化。甚至國人對于書法或傳統藝術的審美期待反而是在日韓那里找到了睽違已久的感覺,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重視書法的文化戰略地位

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性符號,中國書法雖在2009年9月30日成功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在此之前,有關韓國欲將書藝申遺的報道頻現媒體。有人甚至認為,韓國大張旗鼓提出書法申遺是對當代中國書法水準與價值的質疑。

北京大學教授、書法所副所長王岳川指出:“中國文化在面對整個世界的時候是被遮蔽于日本、韓國等現代化國家后面的。”他認為“不能忽略國際之間微妙的“文化競爭”,應當重新認識書法在文化戰略中的位置。

書法藝術從來就不是孤立的。如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邵秉仁所言,它的日漸式微,正是“由于當代書法藝術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傳統文化土壤正在弱化、變異”。

文化時評:對比之下 令人汗顏

日本書法的形成和發展與中國有直接的淵源關系。盛唐時,王羲之等的法帖傳入日本,受此影響,日本書法開始確立。及至日本奈良時期,全面模仿唐朝,崇拜晉唐的書體在日本盛行,王羲之等的書體由那些來唐朝學習的遣唐使帶回日本,當時最著名的有最澄、空海、橘逸勢等。

明治維新后,清末民初著名學者楊守敬對于推動日本書法近代化厥功甚偉。光緒5年(1880),楊守敬(1839—1915)攜漢、魏、六朝、隋、唐的碑帖法帖1.3萬余冊赴日,這些精美的碑帖給日本書法家帶來極大震撼,他所傳達給日本文人的書法理念被日本研究界稱為“楊守敬旋風”,由此宣告了日本近代書法興盛的開始。

再說韓國,早在統一的新羅王國時代(618-935),歐陽洵、虞世南、王羲之等書法家的作品就極受韓國人推崇,很多書法愛好者慕名來到中國購買。1350年左右,中國元朝書法家趙孟-靈秀典雅、圓轉遒麗的字即傳入了韓國,使韓國書法愛好者為之傾倒。趙體字由此在其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韓國書法的主流。

反觀這些史實,我們不難發現,對于日韓來說,中國的書法原屬外來文化,但最后卻變成了他們自身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我們發現,這種文化的延續傳承狀況比其母國還要好。對比之下,我們常常會感到汗顏。如果一個民族對自身特有的文化傳統完全漠視,長此以往,這樣的傳統藝術會在中華大地上消失。對此我們應該有一種文化憂患意識,用智慧和行動激活文化遺產的生命力。(趙曉輝)

相關文章
注:凡注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打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