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金亮
對于當代美術,以前有人置疑“是誰丑化了中國人的臉”,其實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有位老藝術家憤慨地說,“美術成了丑術!”似乎在當代是越丑的東西價越高,美的東西自然成了媚俗和老套,或曰無個性無風格。
在我們的記憶中,美術首要在“美”,是視覺。其次才講求“術”,一旦反過來,“術”占了上風,“美”就變得次要。如此,當代美術應該加個引號,因為“美”術已經不再美,美與丑的界限也就不那么分明了。越是丑得能讓人看一眼便切之入骨的,就是神圣的東西,所謂“永恒”。
隨著當代藝術品一次次的流拍和冷落,曾經影響中國藝術市場數十年的當代美術,在經濟危機的大潮下,終于顯了原形。在此之后有市場學者研究表示,二十世紀末到本世紀初,中國藝術市場中成交的當代藝術品有80%以上被國外收藏家買走。可想而知,中國當代藝術家對國外資本的依賴已經達到了何種程度。
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20世紀藝術回顧展上,中國的作品少得與其市場價格完全不成比例,幾乎在國外體會不到中國當代藝術的溫度,西方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研究更是寥若晨星。中國當代藝術家和當代藝術藏家的熱情令人吃驚,價格高得驚人,作品的藝術價值卻讓人失望。蔡國強說:“價格高并不意味著藝術成就高。”如果將藝術品當成商品的話,那么正常來說,價格應該隨著其價值上下浮動。而事實卻是,當經濟出現危機的時候,藝術品也貶值了,人們更因此看清了當代美術的虛偽實質。
有專家尖銳地指出:“在西方收藏家有意識的操縱下,通過10多年的市場運作,一些‘丑化’作品反而成了在西方代表中國形象的主流作品,并通過炒作,以天價回流,最后還是跟風的中國人在花冤枉錢‘買單’。”表面看當代美術異常火爆,甚至出現“天價美術”和“天價美術家”的新名詞,令諸多藝術新生兒垂涎。但背后是黑暗的商業操作和媒體炒作,最終只能使美術逐漸被丑術所催眠。
如此種種,想改變丑術的泛濫,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美術館成了丑術館,電視、報紙、雜志成了只要交錢誰都能上的公交車,簡直與妓女無異。當代美術大師如云,自封的和他封的,藝術簡介上排列著壯觀的“參展”、“入選”、“入編”、“獲獎”……等等,更是有令人眼花繚亂的“稱號”充斥其間助陣,還有“著作”等身,儼然一位大師,不服都不行。
和美術擦邊的如“行為藝術”的舶來,使國人以為凡是做到讓人嘔吐或著眼珠子迸裂的,都是行為藝術,比如裸奔、自虐,甚至人與畜生的交配都已經很大方地歸于當代藝術的門下。確切地講,當代美術所丑化的,不僅僅是中國人的形象,更是中國藝術家的形象。
于是我們的眼球已經生存于一片陰霾的天空下,若偶爾撞見能夠養眼的美術作品,便如獲至寶,卻轉瞬即逝。在這種大環境下,真正的大師只能選擇隱逸遁世,似乎只有這樣才不被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