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海峽導報12月28日訊(記者 燕子林靜嫻)近日臺灣傳出教育改革大動靜。臺“教育部長”吳清基表示,整并大學是趨勢,未來5年會裁并1/3大專院校。目前,臺“大學法”第7條修正案已通過“立法院”一讀程序,只待“三讀”通過,“教育部”就有“法源依據”可以強制執行公立大學合并計劃。
裁并1/3高校對臺灣高等教育生態的影響,堪稱“翻天覆地”。廈大臺研院專門從事臺灣高等教育研究的張寶蓉副教授告訴導報記者,推進高校整并的最直接結果,就是高等教育資源將會得到重新分配。“這是遲早會發生的事,只是沒想到這么快,而且調整幅度會這么大”。原因:避免招生不足出現 “蚊子大學 ”
提出“大學法”修訂案的“立委”楊瓊瓔認為,根據島內目前的出生率,到2016年臺灣估計只剩19萬人升大學,避免產生“蚊子大學”的唯一辦法,就是立刻推動大學整并。本月20日,臺灣“高等教育評鑒中心董事長”劉維琪接受媒體訪問時也說,臺灣“教育部”對大學系所數量根本沒有限制,科系越多,學生的選擇性會增加,這種辦學績效直接反映為招生人數。但是上一輪虎年新生兒人數少了6萬名,2016年時這批學生將是大學主要招生來源,因此臺當局必須預先因應,不能放任高校系所隨意開閉,必須予以整并。
張寶蓉認為,臺灣高校大一新生的總人數將大幅下降,到時高校資源閑置及被迫退場的情況一定會出現。生源不足是促使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推出這一舉措的直接推動力。不過張寶蓉也指出,高校整并是一件牽涉社會各界的事情,需要審慎慢行。方式:公立大學有責任接受“強制合并”?
臺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何卓飛認為,過去臺灣公立大學整并案需要經過校務會議通過。因此高校裁并案往往需要學校自行提出并兼顧兩校意愿,因此經常發生有學校待價而沽獅子大開口,要三四十億元新臺幣的補助經費才肯合并的事情。對此,何卓飛強調,“大學法”修訂后,“教育部”有依據可強制執行公立大學合并計劃,而公立大學本來就附有社會責任,應該配合政策、善盡責任。
“強制整并”聽上去有點“可怕”,不過臺灣各大高校倒是 “穩坐釣魚臺”,認為若非 “郎有情妾有意”,“教育部”應該不會“逼婚”。臺灣大學副校長陳泰然認為,整并公立大學的方向是好的,但若要整并還需要一段準備期和融合期,“教育部”應該會尊重學校意愿。
張寶蓉認為,在臺灣高等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教育主管部門始終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高校整并是一件非常敏感又復雜的事情。最好的辦法應該是在綜合評估高校自身發展現狀及潛力的基礎上,“結合高校的辦學意愿來完成這一過程”。前景:向大陸取經,實現高等教育“產業化”
事實上,臺“教育部”曾推動多所大學合并,但大多未成功,只有嘉義技術學院及嘉義師范學院合并成嘉義大學、花蓮教大并入東華大學等少數個案成功。不過,何卓飛表示,等“立院”三讀通過“大學法”修正案后,會提出包括招生狀況、學校地緣位置、教學資源分配、教育發展指標等整并相關辦法。未來包括臺大和公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師范大學和臺灣科技大學等多校整并案,都有望在幾年內進行整并作業。
張寶蓉告訴導報記者,就臺灣高校整并這一問題而言,是一個實踐性非常強的問題。高校合并除了系所整合、人事調整外,更有著不同高校文化間的融合與碰撞。可以預想,高校整并必然是一個“痛并快樂”的過程。張寶蓉說,“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都有過同樣的經驗,大陸也是如此。在十幾年前,大陸就曾經推動過大規模的大學合并,因而,臺灣高校整并過程中將會出現哪些問題,大可以向這些有經驗的國家和地區學習”。
對臺灣高校裁并的方向,劉維琪則認為,應向“產業化”和“國際化”方向發展一條活路。臺灣高等教育素質穩定,當局可以把教育當做產業來經營。而張寶蓉認為,臺灣高校結構有其特殊性,高校以私立為大部分,高校類型的多樣化也會導致整并更加困難,“臺灣教育部門目前正在研擬私立高校轉型退場機制,比如改辦其他教育、文化或社會福利事業,可算是高校裁并的重要輔助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