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裝、非生產與狹隘主義
——從“務實與擬虛”展想到的
于艾君
??????? 《現實六種:務實與擬虛》展于2008年3月8日——4月12日在北京紅星畫廊舉行。參展藝術家有劉傳宏、劉洋、邱洪峰、孫策、薛志軍、于艾君,展出平面作品約40件。由藝術家于艾君擔任策展,此展是繼廣東美術館《從“極地”到“鐵西區”——東北當代藝術展(1985—2006)》之后又一個事關“廢墟美學”和廢墟意象的研究展。
??????? 筆者無意做職業策展人,只想以“一線”藝術勞動者的身份去做點事情,我想這種“內部的”身份或許會給我有別于職業策展人和評論家的學術觸角,它將直接體現于對作品的意義判斷上。可以說,這些作品試圖在學院傳統與“當代”的中間路線中殺出偏鋒,試圖以文火重炒一度被臧否的學院冷飯,說到底,他們不相信甚至拒絕時下那種商標感覺的符號性,試圖用最樸素也最“老實”的手法去做作品。對他們來說,學院背景盡管不是什么資本,但也絕非鐐銬,它會提供給作者必要的技藝支撐,這種支撐某種程度上使得“觀念”有了可靠的技藝依附,在機智誠實的藝術勞作下,作品的可信性所帶來的品質感由此產生,
??????? 但這種品質感不是靠批量生產去獲得的,恰恰相反,我們反對這種被朱其先生所概括的“藝術資本主義”牽引下那種生產狀態的所謂藝術勞動。沒有痛苦和追問的藝術是名不副實的。由于所謂當代模式在全球范圍內的“和平演變”,尤其是它在中國的大躍進,當代藝術由最初的曲高和寡、世人難窺其妙變成了如今的普世狂歡,這雖然事涉“藝術何用”的價值取向和精神信仰等終極問題,但某種角度和程度上說,當代藝術日趨娛樂化和消費化這點確是不爭事實,或者說,那種消費和娛樂化的當代藝術變成了藝術(市場)格局中的“顯學”,這使得許多藝術家人格的純凈性空前喪失,我們認為這不是也不應該是當代藝術生態的全部。因此,在“當代”標簽下的琳瑯滿目卻品質趨同的藝術作品中,在資訊過多、藝術市場變得陰謀化的時下,還真有必要強調一種鉆牛角尖兒的狹隘主義精神。
??????? 顯然,此次參展作品母題幾乎都與“廢墟”相關,這可能是因為地域、教育背景,或許還有性格氣質等原因,“廢墟”既是他們曾經的生活現實,也是其心靈投影和揮之難去的情結。展覽雖名為“現實”,但藝術家的作品面貌、對“現實”的體驗和反映都各不相同,各懷機智。展品總體語言傾向大致可概括為,在本體語言內探討表達的當代性,在共有的生活中散裝各自“現實版”的心智。如展覽名稱所言, “務實”具有方法上的求真之意,它將“寫實”系統納入個人而非作為公共經驗的傳統藝術語匯中加以重新闡釋。“擬虛”則重在“擬“的手段和方式——從現實中來,到虛擬中去——“虛”是作品現的精神氣質,可以說,幾位藝術家在“非生產”狀態下的實踐和狀態,豐富了當代尤其是當代架上藝術的寫作模式。
2008-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