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海報
開幕嘉賓合影
“雄立與我習畫二十余年,刻苦鉆研,勤師造化無虛日;立志遠大,不求速效;經劫難之突變,對師友敬愛如初,足見其品德也。八四叟苦禪識。”1982年,李苦禪先生回顧往事時,給弟子陳雄立如是題詞寫到。
陳雄立作品
陳雄立作品
時光匆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陳雄立是齊白石為會長的北京中國畫研究會會員,年齡最小,才華出眾。而今,耄耋之年的陳老也是當年研究會唯一一位在世會員,并依舊筆耕不輟。2019年5月11日,“向大美致敬——陳雄立80大展”在百雅軒798藝術中心開幕,伴著呦呦鹿鳴,看妙筆生花,聞墨香裊裊,美不勝收。
展覽開幕研討會上,陳雄立先生(左二)與觀眾分享習畫、作畫的經歷與心得
展廳現場
十六歲獲獎,入會員,識名家,成為李苦禪先生入室弟子,執教,出國,旅美......陳雄立先生的一生都與中國畫緊密相連,而師生之情、民族文脈之情、自然之情亦貫穿其中,成為了他筆下流淌的筆墨,化作山水、花鳥、人物、鹿鳴,在畫卷中躍動。
研討會現場賓朋滿座
現場觀眾絡繹不絕
“繼承和創新”是陳雄立最為強調的兩點。開幕式研討會上,陳老回顧起自己求學、從師、出國的一系列節點事件,通過回首自己的繪畫之路,與觀眾共同分享了對于中國繪畫的見地。繪畫是一種映射,從人品、文化涵養,到價值觀念的選擇都投入到其中。正如其學生王志學所言,跟隨陳雄立先生學畫35年,看到陳老師如何對待李苦禪先生,如何平易近人的對待自己,這其間的人品和畫品,都是最打動他的。
陳雄立先生學生,中國美協會員王志學感恩老師的師德與人品,并談及其畫品趣味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繪畫系副教授陳浩發言
陳雄立先生為人低調謙和,但對于中國畫的發展和創新卻有獨到見解。研討會上,其子陳浩,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繪畫系副教授也為觀眾介紹了陳老總結的三點觀點:首先,中國畫的造型是“記憶性造型”。不同于西方尋物造型的直接臨摹,中國畫的傳統更講究天人合一,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對于造型,每個人所畫的“像”都有所不同,而中國人更講求對于客觀事物觀察后,相由心生的造型的“像”。可謂將所描摹之物映入心中,再躍然紙上。因此,記憶性造型,更多了心中之物的形象,更具主觀情感,而更加生動和賦予溫度。
陳雄立作品
陳雄立作品
陳雄立作品
其二,筆墨的書寫性。與作品呈現最直接關聯的,往往是工具本身:不同于西方的畫刷,中國的毛筆與宣紙本身是一種張力的融合。筆墨與紙張、浸潤與暈染、提按行筆、干濕濃淡,都是藝術家本人力道和情感的微妙流淌,而書畫同源,對于筆墨的研究和書寫表現是中國畫與其他畫種的極大不同,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陳雄立作品
陳雄立作品
陳雄立作品
更重要的是,中國畫講究意境的文學性。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從古代文人騷客詩書畫一體的傳統來看,中國畫更追求人品、逸品、神品的融合,是一個更廣闊文學修養、處世觀念、為人之道和融會學識的綜合呈現。唯有如此,才能脫卻匠氣,顯大家神韻。
展覽現場
駐足作品前的觀眾
陳雄立先生現場簽名
陳雄立先生對于中國畫的理解和領悟,無疑是對中國傳統文脈與精神的堅守。藝術承載著民族文化和精髓,而陳老用自己的畫筆和領悟守護著這份責任。東西往來,融會貫通,“所有的傳統都是不斷創新積累而來的,經得住時代檢驗的精華,最終鑄就了傳統本身,堅守民族特色,創新拓寬自身的繪畫語言,”這便是陳雄立先生對于“傳承與創新”的理解。
陳雄立作品
陳雄立作品
陳雄立作品
陳雄立作品
再看展廳中的每一幅畫作,隨著陳先生的筆墨,我們更加直觀的感受到了他所謂的堅守與創新。陳老筆下的鹿,靈動活脫,栩栩如生。他不是對于鹿的直接描摹,而是將心中之鹿躍然紙上。就如同白石老人畫蝦,無水之蝦卻游曳自得。陳雄立將鹿的上肢節縮短,下半肢節拉長,增加了輕盈矯健之美。同時,背部的花紋也用潑墨寫意帶過,顯得自然暢意,毫無做作之感。有的小鹿低頭舔水,有的母子之間回首相顧,有的雄鹿矯健盎然,有的騰空躍起恰入祥云......鹿的千姿百態,習性和靈性,都深深印刻在陳先生的心里,而在筆下自然流淌。
陳雄立作品
陳雄立作品
“福祿壽”中“祿”與“鹿”同音,又為這一靈巧的瑞獸增添了幸運之意,令人格外暢快神往。更值得一提的是,陳雄立將色彩暈染與水墨結合,大膽借用西畫中的顏色和景深,不斷完善個人的繪畫語言和視覺呈現,“我還會一直探索和創新下去,”陳老在接受采訪時說到。
藝術家陳雄立先生接受媒體專訪
百雅軒藝術機構副總裁徐建欣接受藝術中國專訪
陳雄立先生學生,著名設計規劃師李忠雁接受媒體專訪
展廳現場
正如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呂長生所言:“繪畫的基點是美。美的基本法則是多樣化、豐富性。陳雄立做到了,他的繪畫藝術作品千姿百態,妙絕冠時。”立夏時節,攜一份悠然踏入百雅軒的展廳,聽呦呦鹿鳴,聞鳥語花香,豈不快哉。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5月26日。(圖文/付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