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式現場
藝術家合影 左起王勁松、王廣義、倪海峰、陳淑霞、王浩
11月4日下午,“失調的和諧”巡展最后一站的展覽在北京中間美術館舉辦。該展覽由德國歌德學院發起,邀請分別來自臺灣、韓國、日本和中國的四位策展人黃建宏、金宣廷、神谷幸江和盧迎華,共同策劃一個反映亞洲圖景的展覽,挖掘亞洲概念在歷史和當代多個層面的意義。展覽項目從2014年開啟,四位策展人對于“和諧”,一種刻板和過于簡單化的對于亞洲的認識,作出批判性的回應,將這四個語境中的藝術創作、思考和歷史脈絡放置在一個相互關聯的背景里來展開認識和討論。前三站分別是首爾、廣島和臺北,于今年來到北京。
策展人盧迎華開幕發言
四位策展人分別從各國上世紀80、90年代的藝術浪潮之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展覽、藝術活動、藝術事件,呈現東亞地區在快速全球化、現代化發展的時代轉折點過程中的藝術變化,進而探究這個時期的復雜肌理,思考這個時期的藝術動態和思想對于今天的影響。從對這個歷史時期的回望中,我們也再次看到東亞地區時刻彼此關照的現實。
【日本】小沢剛 茄子畫廊新聞文獻
【日本】小沢剛 茄子畫廊
【中國】王廣義 大批判——斯沃基
【韓國】尹東天 現在,玩兒一回合/殘渣超過了應允的界限
【韓國】李昢 富麗堂皇
【韓國】曹德炫 女人的歷史
【中國】胡建平 你需要什么
【日本】中村政人 明亮的絕望
黃建宏以《“暫結”:一種個體發動的生命革命》為題,通過呈現三位藝術家陳界仁、蘇育賢和張紋瑄的創作,邀請觀眾感受他們對信息社會與消費社會中的虛無進行抵抗時的懷疑、沉思、跨越與終止思考,觸摸八、九十年代臺灣的歷史流放者或幸存者的容貌;金宣廷以《與世界相遇之時》為題,重訪1993年由李龍雨和金賢金在韓國策劃的展覽“整形春天”,這個劃時代展覽的初衷是與當時在韓國廣為流行的“政治藝術”和以“為藝術而藝術”為反對對象的藝術潮流保持距離,尋找創造新鮮視覺語言的藝術家,它使得韓國藝術家得以讓自己的作品與更廣闊的國際語境產生關聯,該展覽的部分作品在此次北京的展覽中得以重現;神谷幸江帶來的部分是《街頭作為新的藝術平臺——九十年代替代性藝術舞臺在日本》,她將重點考察兩個發生在日本的街頭藝術案例“銀座漫步藝術”和“新宿少年藝術”,參與者是九十年代開始活躍的日本年輕藝術家,他們對日本在經濟力量帶動下的博物館興建潮和海外展覽排除年輕藝術家的做法感到沮喪,自發開始了對畫廊系統的批判、發起參與性藝術和策展實踐;盧迎華策劃的中國部分題為《八、九十年代之交的預言》,論述的起始為80年代中期,以四個案例——《中國美術報》(1985-1989年)、“新生代展覽”(北京,1991年)、“車庫藝術展”(上海,1991年)和“首屆90年代藝術雙年展(油畫部分)”(即“廣州雙年展”,廣州,1992年)——來勾勒這個時期的粗輪廓,作為進一步認識這個時期、分析其中蘊含的預見性的一個引子。這四個部分在展覽中將交織呈現,以豐富我們對于那個時期四個區域之間相互關聯和區別的認識與想象。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開幕式上,中、韓、日藝術家與觀眾分享了作品的創作背景,當年的創作心境,如今跨時代、跨地域的再次展覽,作品除了自身的藝術價值之外,也承載歷史的痕跡,記錄了80、90年代之交,藝術家的視界。最終,這個藝術項目不僅提供一個重新觀看亞洲的提示,也通過彼此的關照為各自提供了一個從自己的周邊觀看自己的新視野。
展覽將持續至2018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