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藝術國際研究中心和傳統中國繪畫研究中心工作年會現場
2016年11月3日上午,北京畫院于北京會議中心召開了2016年度“齊白石藝術國際研究中心”和“傳統中國繪畫研究中心”工作年會。今年的年會聚集了來自韓國、日本、臺灣和中國大陸中國傳統繪畫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核心議題中國畫的未來發展展開討論。同時,齊白石國際研究中心也于年會發布《齊白石研究》第四輯,囊括了研究中心對齊白石個案研究的最新學術創作和研究成果。
北京畫院“兩個中心”工作年會現場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接受藝術中國采訪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在開幕式的講話中說:“當前文藝界,名利心理嚴重。我們希望北京畫院的年會是一次凈化美術界的事件,讓大家靜下心來冷靜地思考和發現一些問題。今天的展覽很多,但是每一個展覽是不是都有問題意識和針對性,是不是契合了中國文化和藝術發展進程中遇到的問題。沒有主題的展覽不符合現代展覽的標準。每年年底都是全國畫院、美術館系統的年展,我們如何面對社會公眾對畫院系統的質疑,面對這些問題該如何回應。我們長期在做畫院行政工作的時候,常常感覺到我們的擔子比別人要重,中國當前美術、書法、中國畫發展的這種現狀,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思考和憂慮,希望各位專家學者借此次年會發表各位對中國畫未來發展的思想。”
前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接受藝術中國采訪
前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作為齊白石藝術國際研究中心的主任總結了中心在當下的學術進展情況。他說:“2016年是齊白石藝術國際研究中心走過的第四年,四年里中心不斷深化對外合作,今年出版了《齊白石研究》第四輯,將齊白石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更新、梳理和整理出來,標志著齊白石研究進入更深入的階段。”他在隨后的采訪中還說道,“兩個中心基于自身的學術重點開展對中國傳統繪畫和齊白石個案的研究,最重要的是以一種責任感推動公共教育的問題。兩個中心的實踐改變了過去‘重展覽輕研究,重研究輕教育推廣’的局面,這是4年來最大的變化也是最重要的成果。”
配合本屆年會,北京畫院美術館還策劃了“我來添爾一峰青——傅山書畫精品展”,展覽集合了山西博物院、故宮博物院、天津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廣州藝術博物院五家博物館的共五十七件套作品。
北京畫院學術研究部主任呂曉隨后匯報了2016齊白石藝術國際研究中心的工作,中心通過翻譯兩位捷克學者的專著——海茲拉爾的《齊白石》和貝米沙的《比拉格的東方眼——畫家齊蒂爾研究》、改版《齊白石研究》、舉辦公共講座、與寧波博物館合辦展覽等一系列活動,將齊白石的研究和宣傳推廣工作引向深入。兩本譯著以他者的視角幫助業界看待齊白石。同時,《齊白石研究》今年共刊載19篇投稿論文,書中收錄了多所博物館的400多幅作品,很多藏品都是第一次發布。2017年,中心將與希臘合作,北京畫院館藏的齊白石精品還將前往希臘展出。
北京畫院“兩個中心”工作年會現場
北京畫院藝術部主任、研究部研究員樂祥海接受藝術中國采訪
北京畫院藝術部主任、研究部研究員樂祥海匯報了傳統中國繪畫研究中心2016年的工作。2016年,中心基于傳統中國繪畫的文脈,以探討當今中國美術發展中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和困境為立足點,主張以問題帶動學術研究,以學術研究帶動展覽,相繼啟動了中國古代書畫研究項目。今年,北京畫院與山西博物院、故宮博物院、天津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廣州藝術博物院五家博物館推出傅山展,希望多角度,全方位展現傅山的詩文修養。同時,中心繼續開展對20世紀中國美術大家的系列研究并啟動絲綢之路專題之路美術研究工作,進行了為期十天以“文明的交融和沉淀”為主題的研究采風活動。
北京畫院副院長吳洪亮主持主題發言環節
開幕式后,臺北故宮博物院書畫研究專家王耀庭、山西大學姚國瑾教授、四川大學林木教授、日本京都博物館研究員吳孟晉、北京畫院學術研究部主任呂曉分別以“離開書法的臺灣繪畫”、“關于傅山書《壽王錫予六十于海陵》的幾個問題”、“齊白石1927—1928年藝專任教考——對眾說紛紜亂象的梳理”、“須磨彌吉郎對齊白石藝術的看法”、“齊白石民國時期出版的四本畫冊研究”為題進行主題發言。。
臺北故宮博物院書畫研究專家王耀庭談離開書法的臺灣繪畫
離開書法的臺灣繪畫
臺北故宮博物院書畫研究專家王耀庭認為,中國畫與書法的結合,最早源于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提出的“書畫異名而同體”。漢文化圈的教育,少小啟蒙,從描紅識字,使用毛筆,長而有意學畫,使用的工具,還是以同樣的毛筆,作畫執筆落墨的習慣,自然一如寫字,美感的要求也就如品評畫法,講究書畫一體的自然。王耀庭隨后引用韓非子的外儲說、朱景玄的《唐朝名畫錄》、南宋趙希鵠《洞天清祿集》等著作追溯中國畫書畫一體的歷史淵源。
“1960年代臺灣新生代畫家,對中國畫的態度是既希望突破傳統的領域,又期待接續傳統的核心精神,所謂筆不筆墨不墨自有我在,趙無極在法國創作抽象畫成名,也給臺灣畫家一些很高的鼓勵。在美國抽象表現主義中所謂中國書法的繪畫,也帶給臺灣很大的鼓舞和效仿的對象。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劉國松,他早年提出革筆的名,革中鋒的命等主張,置疑用筆的重要性以及藝術之于生活的關聯性,對當時傳統的水墨畫藝術有很大的影響。這里面也產生了一個問題,劉國松為了改革傳統,但是又要接續傳統。那么,是不是王羲之的書法還是書法呢?比他們最早的當然有書法,劉國松只是視覺上做得更強烈一點,更單純一點。劉國松的筆調一方面推翻傳統,一方面又需要這些傳統,認為自己是一個新傳統的建立者,我想大家可以很清楚看到其筆調上的應用不是用傳統的毛筆來處理的。我對待這個問題的態度是,離開了書法,題款詩文消失了。美其名藏拙,無可奈何花落去。對于生活上的書法使用工具,尤其是電腦產生了以后,可以說無可奈何花落去。但是從另外一個觀點來看,藝術是多元化的,不能說只有寫好書法才能畫好畫。”
姚國瑾教授談關于傅山書《壽王錫予六十于海陵》的幾個問題
關于傅山書《壽王錫予六十于海陵》的幾個問題
傅山所書《壽王錫予六十于海陵》于1963年由李宗仁帶回國內,現收藏于山西省博物院。姚國瑾就該件作品的創作時間、受贈者的相關問題、明代書法分期與傅山書法風格的演變與現場學者交流。明代的書法我們是這樣的一個認識,明初沿襲元代的書風,以趙夢頫為范式,代表人物是三宋,二沈。明代中期則轉變為宋人風格,師蘇、黃、米,代表人物為祝枝山,文徽明。傅山書法風格的演變,甲申以前,楷書臨習鐘繇、趙孟頫,兼寫篆隸。此件作品作為傅山晚期代表作,行中見草,以行為主,撇、捺時見黃山谷筆意,氣息自然流暢,用筆遒勁多變,體現出中期轉向晚期的風格特征,并日趨成熟。
齊白石1927—1928年藝專任教考——對眾說紛紜亂象的梳理
四川大學林木教授對“齊白石1927—1928年藝專任教”這一事件在藝術界眾說紛紜的亂象進行了梳理。由于齊白石任教的藝專雖然是同一所學校,但其稱謂變化卻非常之大,齊白石20世紀20年代當教授的事,可能是20世紀美術史最撲朔迷離的史實之一,眾說紛紜。林木教授從任教的多種說法、齊白石自傳中對藝專任教的記載、林風眠1927年聘請齊白石任教的史實和1928年徐悲鴻聘請齊白石等角度對這一史實進行了考證。
工作年會現場
須磨彌吉郎對齊白石藝術的看法
日本京都博物館收藏有100多件齊白石的作品。在日本,齊白石的藝術大放異彩,也正是通過日本畫壇,其國際聲譽大增,進而影響到國人對其作品的多愛與追捧,故白石老人的畫作在日本存量較大。須磨彌吉郎曾歷任日本駐華公使館二等參贊、駐廣州總領事等職位。在以外交官身份派駐中國期間,須磨氏建立了十分完備的中國書畫收藏體系。與偏重于古代書畫收藏的其它日本收藏家不同,須磨氏的收藏以中國近現代書畫為主,其中又以齊白石的作品占據了重要的分量。甚至可以說,須磨是以齊白石為中心,奠定其收藏近現代中國畫的基礎。
齊白石與須磨彌吉郎的交往始于須磨彌吉郎收藏《松堂朝日圖》之后的第三年(1929 年)。須磨彌吉郎曾于1933年到齊白石畫室中與其敘談齊白石早年的山水畫巨制《宋法山水圖》。須磨彌吉郎在其書的自序中也寫到“在中國畫領域中,我絕大部分精力放在收藏齊白石的繪畫上。”“我對他(齊白石)的多次造訪至今記憶猶新,他和他的繪畫將永遠活在我心中。” 吳孟晉以其館藏的齊白石作品講述了須磨彌吉郎作為日本外交官在華期間為何收藏齊白石的藝術作品和對其藝術的看法。
北京畫院學術研究部主任呂曉接受藝術中國采訪
齊白石民國時期出版的四本畫冊研究
北京畫院學術研究部主任呂曉在主題發言中通過梳理民國時期出版的四本齊白石畫冊——胡佩衡與《齊白石畫冊》(初集)、1932年的《齊白石畫冊》(二集)和《白石畫集》(第三冊)、《白石老人小冊》的特點、出版過程,講述了齊白石與畫冊編輯印行者胡佩衡、徐悲鴻等交游中隱而未顯的一些細節,另一個側面展現了齊白石在民國畫壇地位的變化。(臺馨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