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開幕現場
2015年10月11日下午,由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藝術中國、瑞士中國藝術基金會、菲利普· 薩克瑟之友基金會主辦的“藝術不被忘卻”——菲利普?薩克瑟(Philippe Saxer)與皮特?格伯(Perido Gerber)作品展在北京昆瀾會藝術中心開幕。瑞士駐華大使Jean-Jacques de Dardel,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總工程師田玉成,瑞士英特體育公司副總裁暨瑞士中國藝術基金會負責人Martin Kuenzi、Pascal Kuenzi,企業家Marc Burri,藝術家菲利普?薩克瑟的父母安東尼奧和艾米·薩克瑟夫婦,參展藝術家皮特?格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木、包林,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徐天進,昆瀾會會長孔繁琢等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由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藝術總監勾霞主持。
開幕式現場
本次展覽策展人、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藝術總監勾霞主持開幕式
本次展覽共展出兩位瑞士藝術家菲利普?薩克瑟(Philippe Saxer)和皮特?格伯(Perido Gerber)的繪畫、雕塑作品80逾件。這也是兩位藝術家的作品第一次到中國展出。策展人勾霞在談及展覽的策展意圖時說:“藝術家都有著各自特有的敏感和故事,我非常理解菲利普。有些藝術家的內心也許在某個角落,存放著些許的悲情和傷感。有人用藝術作品來記錄。今天我們以展覽的方式,解讀作品,走近藝術家的心靈,回歸藝術本體,相信這也是藝術給予我們每個人內心的溫暖與關照。”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總工程師田玉成致辭
瑞士英特體育公司副總裁暨瑞士中國藝術基金會負責人Martin Kuenzi致辭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木分享觀看作品的感受
菲利普?薩克瑟曾是一名才華橫溢的設計師、玻璃藝術家和畫家,他極其敏感的性格常使自己陷于抑郁型神經意識錯亂,48歲便離開人世。他十八歲時開始學習設計和創作藝術玻璃并顯示過人的才華,多件玻璃藝術作品被“瑞士玻璃藝術博物館”收藏。他曾大量創作具有特殊風格的當代性繪畫,這成為他生存下去的唯一動力。他的藝術創作敏感,單純,卻可以觸動每個人的神經,簡潔的線條和形狀,超越紙面而表達著巨大的悲傷,同時隱含著一絲悠悠的嘲諷和幽默。中國,是菲利普早年向往的地方。1985年他曾在他的漫畫作品結尾處寫道:“我相信我們需要回去了,回哪呢?回到中國吧。”
參展瑞士藝術家皮特?格伯講話
昆瀾會會長孔繁琢講話
皮特?格伯是菲利普的摯友之一,也是一位才華出眾的瑞士藝術家,兩人于1970年代末期相識于瑞士首都伯爾尼(Bern)附近的小鎮Bümpliz,在這里,他們共同成長,共同創建朋克樂隊和從事戲劇設計與藝術創作。皮特?格伯曾參加歐洲各地的展覽。本次展覽中,他的繪畫和鐵雕作品同時展出,也是向他最好的朋友菲利普·薩克瑟的致敬。
藝術家菲利普?薩克瑟的父母安東尼奧(右)和艾米·薩克瑟(中)夫婦
菲利普的繪畫表現出一種深深的悲劇性和傷感狀態,也似乎暗喻著一種巨大、整體的幽默性。從觀者的視角來看,他的作品時而壓抑,時而激奮,時而又令人歡愉。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皮特也有著極其敏感的性格,但不同的是,他是“放松的”,相對自由灑脫一點。他用汽車和其他機械的廢舊金屬部件,做成人物雕塑,是一種即席、隨性和外在的表述,生動展現了無需思考、存在即美的狀態,輕快而夸張,有些則略含諷刺甚至嘲弄,但無論是快樂有趣還是充滿夸張戲劇性,藝術美感一直是觀賞者的主要感受。這些不就是一部分無處不在的生命嗎?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徐天進觀看菲利普·薩克瑟的作品
策展人、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藝術總監勾霞與瑞士駐華大使Jean-Jacques de Dardel先生
菲利普和皮特的交流主要是他們各自生存狀態的交流; 盡管少了一些對社會的批判,但他倆個人表現的主題十分接近,盡可能表現“當下狀態”和個人精神與情感層面的釋放與表現。
展覽現場
菲利普和皮特并不是各自平行于各自的藝術道路,他們最基本的聯系是相互的信任以及彼此間相互理解和詮釋的一種激情。某種情境下,我們發現菲利普的部分繪畫作品正好切合了彼得的雕塑,這一點很有意思。他們曾經共同度過的年輕歲月,雖然后來各自發展,產生了各自獨立、自我的藝術風格,但兩者之間的聯系還是能在作品中找到蛛絲馬跡。
展覽現場
每位藝術家都有著獨特的藝術語言和風格,菲利普和皮特使用了不同的創作材料,但從菲利浦的繪畫和彼得的鐵雕中,我們能觀賞到其間的相似性,他們的作品將呈現兩人之間特有的對藝術和人生的對話。
開幕式現場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