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廣州三年展 館外已經開始布置
8月16日,神秘的廣州三年展新聞發布會在北京大學博雅國際酒店舉行,為了能更好的闡釋此次廣州三年展的主題,主辦方在發布會現場特意布置了腳手架來幫助觀眾理解近百年文化藝術發展的核心詞匯——“拆”與“建”。據介紹,此特別的形式也是三年展參展藝術家鄭國谷的作品雛形。
“第四屆廣州三年展可以說是一個‘超規模’的展覽,三年展是由7個展覽10幾個論壇串起來持續三年的展覽。可以說,啟動展就是按照三年展來做的,其規模已經是一個三年展。”廣東美術館館長羅一平說道。
據了解,本屆三年展的策展思路是以啟動展來提出問題,以5個項目展來深化問題,最后以主題展來歸納總結問題。整個三年展是一個自我發問與解答的過程,所謂“學術做在開展后”,羅一平準備用“論壇行動計劃”來思考、研究、解決“元問題”。羅一平表示,這種展覽構架是針對于以往雙年展短暫的展覽時間、論壇無法充分解決其所提出問題的普遍現象。
依照廣州三年展“立足廣東本土、走國際化路線、與文化界互動”的定位,本次三年展將涉及“廣東本土、海外、國內重要藝術家以及不那么重要的藝術家。”其中,中國藝術家包括:邱志杰、隋建國、鄭國谷、繆曉春、張路江、馮峰、楊勇、張新民等。海外藝術家有意大利的簡尼思庫耐利斯(Jannis Kounellis)、希臘的阿里斯 卡萊澤(Aris Kalaizis)、荷蘭的冉 卡澤(Ram Katzir)、日本的阮初枝淳(Jun Nguyen-Hatsushiba)、比利時的坤 凡麥西爾林(Koen Vanmechelen)、印度的蘭博·卡勒卡,以及東盟七國的世界級藝術家等。
三年展“規模大、時間長”,對于主題闡述來說有益也有弊。比如是否會有主題與展品、論壇脫節的可能?是否會導致三年展主題關注度分散或流失?這些問題羅一平正面表示,對此很有信心,并透露啟動展的布展構思也“有的意思”, “一個展廳講一個事情” 對展覽主題進行闡釋。廣東美術館共有12個展廳,加上通道,可以說將有近20個“事件”供觀眾解讀。從2011年9月始,三年內的所有展覽與論壇都將圍繞著美術館的“元問題”展開。之所以用三年展的時間,是因為美術館“元問題”已經是當今社會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且此問題的重要性與復雜性也是眾所周知的。
本屆廣州三年展試圖開創一種側重研究和探討的展覽模式,將三年展自身作為一個研究課題的本體和研究方式。與紐約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東京大學、伯明翰藝術與設計學院等高校合作,以廣東美術館改擴建涉及的“拆”與“建”行為為基點,結合各學科拷問兩個根本性問題:“1、美術館乃至當代藝術的本質屬性及其關聯;2、快速發展的城市文化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結構、文化結構和與此相應的人的心理結構變化等諸多當下已經發生、正在發生和尚未發生的內質性問題,即‘元問題’。”
為了拷問這兩個十分學術與復雜的“大問題”,羅一平準備從何為“元問題”?藝術在走向大眾嗎?什么是美術館?什么是當代美術館?對于問題“拆”與“建”的追問:“拆”與“建”的問題語境、“拆”的突破、“建”的突破等等“小問題”著手討論與研究。從以上“小問題”看,所謂的相對小的“小問題”也都是文化藝術界重要課題,甚至是近百年來還未解答的課題。而此次第四屆廣州三年展勇于擔起如此大的“學術包袱”,不得不讓觀者對本屆三年展的“文化野心”產生某種敬意。在第四屆三年展提出諸多重要且龐大“問題”的同時,是否會存在“學術透支”的危險呢?觀眾可拭目以待,三年后見分曉。
目前,廣州三年展已經進入布展階段,廣東美術館外的作品“腳手架”已開始搭建,館內作品將在本月9日全面開始。據透露,本屆三年展的開幕將會很“獨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