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需要,一種必然
盡管兩岸故宮曾經歷了漫長的冰封期,但故宮的歷史并沒有被割裂。這不僅在于兩院的主要藏品均是清宮舊藏,更在于這些藏品以相同的文化基因注解了中華民族延綿不絕的文明。而賦予它們氣息和性靈的故宮,也因此成為一部濃縮的文明史和兩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圣地。
本著對文化根源的回溯、認同和呵護,在故宮博物院成立85周年之際,兩岸故宮將共襄盛舉。鄭欣淼向記者透露了2010年兩岸故宮合作計劃:雙方互派專家從事項目研究,建立視訊溝通機制,交流出版物,互換院史檔案和文物目錄,臺北故宮將派員專程出席由北京故宮舉辦的永樂宣德展開幕式和“故宮學”學術研討會,并參加以“永樂宣德”為主題的“兩岸故宮第二屆學術研討會”,臺北故宮還將參加北京故宮重走文物南遷路線的活動等。
“故宮學”是鄭欣淼于2003年——他上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一年之后從學科高度提出的概念,目的就是把故宮作為一個“大文物”來看待,不斷推進對故宮的綜合研究,挖掘故宮文化的深邃內涵,同時也客觀上使流散在院外、包括世界各地的清宮舊藏文物、檔案文獻有一個“學術歸宿”。
鄭欣淼關于“故宮學”的主要論述匯集在他撰寫的《故宮與故宮學》一書中。去年10月雍正展期間,臺北出版了該書的繁體版,鄭欣淼還應邀在臺北政治大學作了《故宮與故宮學》的學術演講。鄭欣淼說:“不管這些文物如何珍貴,如果離開了北京故宮這個母體,必然是孤零零的。這幾年,臺北故宮有很多同仁來北京故宮博物院參觀,他們看得特別仔細,還會經過特許之后進入庫房及其他不對外開放的區域。為什么?就是因為這里所體現的宮廷文化和所再現的歷史場景,能夠讓文物變得更加生動,更加有內容。”
“當然,北京故宮也同樣需要了解臺北故宮。雙方的交流并非個人的一廂情愿,而是隨著學術研究的發展與深入,自然而然就有這樣的要求。”鄭欣淼的這個觀點被“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備展過程中的一個小故事印證:兩岸故宮互贈禮品時,雙方不約而同選擇了《清明上河圖》的復制品。北京是張擇端的版本,臺北是清乾隆時期院體畫的版本。臺北故宮副院長馮明珠笑道:“《清明上河圖》里橋多,我們需要橋來溝通嘛。”
但愿《清明上河圖》中的橋,真的可以在兩岸故宮之間架起一座座通達的橋——
那時候,“聚首”的就不再只是《清明上河圖》復制品,有可能是《清明上河圖》兩個版本的原件,也有可能是分藏于兩院的三希法帖、乾隆為母祝壽的泥金寫本《甘珠爾》,還有可能是兩院的鎮館之寶;那時候,將實現你來我往的互辦展覽,大陸老百姓、臺灣老百姓都將享有同樣的眼福;
那時候,通過更深入的交流,兩岸故宮將一起致力于文化遺產的保護和中華文明的弘揚。
當然,這一切決定于互信前提下的共同努力。臺北故宮周功鑫院長曾說:“經由文物的交流,提升兩岸人民彼此的了解和互信,但是如果冠上了政治的話,那是什么也推不動了。”就臺北故宮文物能否來大陸展出問題,臺北故宮馮明珠副院長也曾表示:靠雙方的智慧,總會有“適當的時機”解決。
那么,我們就有理由去期待那一天。
這對有情而無言的兩岸故宮文物,是一次成全;這對連著血脈卻隔著大海的中華兒女,是一次善舉。
海峽兩岸文物交流史話
●璧合珠聯書先行
1992年,兩岸故宮各選具有代表性的藝術珍品76件,合152件,由時任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副院長楊新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張臨生合作匯編成《國寶薈萃》一書,交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是兩岸故宮比較早的一個合作項目。
●吟詩作賦聊解懷
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毛公鼎,是在鄭欣淼故鄉陜西挖掘的西周青銅器。2002年12月31日,首度訪臺的鄭欣淼受《中國時報》邀請前往臺北故宮,如愿以償看到這件寶貝。次日,鄭欣淼拜訪了臺北故宮前任院長秦孝儀,雖是初交,卻一見如故。
此后兩人多次書信往來,吟詩作賦。鄭欣淼在《賀新郎在臺北懷故宮文物南遷》中寫道:“熱血殷殷濃于水,中華心、一海焉能阻?”在《百字令參觀臺北故宮博物院》中寫道:“翡翠雕工,毛公鼎古,償愿看瓊久……風云變色,國寶暌離久。但有故宮名兩岸,一脈相傳深厚。”秦孝儀也在回贈的詩賦中寫道:“結繩中絕,余燔漸熄,誰是補天高手?”
2005年10月10日,在故宮博物院建院80周年之際,秦孝儀回家鄉湖南辦“詩文書法文房展”,他在開幕式上以“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作為開場白,讓到會賓客為之動容。
●連戰揮毫
2005年4月28日,時任國民黨主席的連戰與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部分成員來到故宮博物院參觀,鄭欣淼在內金水橋前迎候并陪同參觀。
當天,連戰參觀了保和殿、乾清宮、坤寧宮、御花園等地。他感慨萬千,揮毫寫下了“昔日禁城百年滄桑難回首,今日故宮幾番風雨齊向前”、橫批為“繼往開來”的一幅對聯。鄭欣淼也代表故宮博物院向連戰贈送了仿制的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和《故宮珍寶》、《故宮鐘表》兩本圖冊。
那天,連戰還和鄭欣淼聊起陜西涼皮、鍋盔的話題,十分投機。
●李敖懺悔
2005年9月20日,鄭欣淼和臺灣學者李敖有過一次會面。鄭對李說,我曾經看到您在鳳凰衛視上講過,北京故宮的精華都到了臺北,北京故宮只剩下皮,瓤都在臺北故宮。這個責任在我們身上,我們宣傳不夠,展示不夠。
李敖聽完鄭欣淼的介紹,參觀了鐘表館、珍寶館、武英殿等,又在漱芳齋看了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王珣的《伯遠帖》和王獻之的《中秋帖》等書畫作品。看完之后,李敖對鄭欣淼說:“我為我原先說過的話感到懺悔。”
李敖當時還講了他在臺北的清宮檔案里看到過的一個記載,雍正皇帝當年曾經送給臺灣一批瓜的種子,說,如果你們能試種成功,只需要送20顆瓜給我便可。李敖說,站在歷史的高度,今天臺灣的水果銷到大陸也是完全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