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方力鈞是否“吶喊”過,如今的他已經(jīng)擁有了金錢、地位與名望。歲末年初,廣東美術館舉辦了一個大規(guī)模介紹和討論方力鈞創(chuàng)作經(jīng)歷的展覽,拉拉雜雜的各種“文獻資料”,占據(jù)了整整4 個展廳。
他是“玩世寫實主義”的代表人物,是宋莊藝術區(qū)的“帶頭大哥”,也是“小資餐廳”茶馬古道的老板、武打明星趙文卓在北京東山墅小區(qū)的鄰居。兩個多月前,方力鈞又增加了一個頭銜——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當代藝術院首批院士。廣東美術館舉行展覽“方力鈞:時間線索”,適逢歲末年初,令人回味當代藝術在過去一年的種種經(jīng)歷,也似乎已經(jīng)在梳理這位47 歲的“藝術明星”的一生了。
展覽開幕前的發(fā)布會上,赤腳踩著運動鞋的方力鈞神情嚴肅。他的發(fā)言以致謝為主,語調(diào)低沉,沒有起伏。從北京的今日美術館,到上海美術館,再到臺北市立美術館與德國比勒菲爾德藝術博物館,已經(jīng)大紅大紫的方力鈞從未停止舉辦大型個人展覽的腳步。
對于最近的這次展覽,主辦方稱,是廣東美術館“第一次大規(guī)模介紹和討論藝術家創(chuàng)作經(jīng)歷的大型展覽”。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文獻資料而非藝術作品構成的個展,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從方力鈞出生之前的報紙,到他小學時的“添畫涂色”作業(yè),從大量的藝術期刊雜志,到各個時期作品的打印樣本,從幾十年來的重要藝術事件,到不同時期的“私房照片”,有關一個人的“文獻展”,竟然占據(jù)了廣東美術館的4 個展廳。
從上世紀90 年代開始,方力鈞便開始有意識地收集自己的創(chuàng)作資料。除了保存圖片和文字資料之外,他還從網(wǎng)上買來有歷史記憶的書籍等。他說:“很多以前的實物不見了,感情上還是有所缺失的,有意識的收集會是一種彌補。”一年多前,他從哥哥手中接過一個箱子,是在老家無意中發(fā)現(xiàn)的。箱子里有1000幅手稿、素描。“從這些畫稿可以看出后來我作品的一些淵源。比如總有人問我為什么會畫太陽,在這些手稿里恰好就有很多太陽、紅領巾,不同時期都會有。可能題材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很小的時候,很多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方力鈞開玩笑說:“在翻閱這個箱子里的東西時,我暗自在想,原來我從小就這么‘愛勞動’。”那時候,“方力鈞:時間線索”已經(jīng)開始籌備,箱子中的不少“證據(jù)”成為此次展覽上的展品。
按照主辦方的說法,展覽精選了藝術家在不同階段,如學習、積累過程和創(chuàng)作實踐中的關鍵資料,全面介紹和展示藝術家重要的創(chuàng)作手稿,各個思想轉折點上的作品構思和行動的重要文獻,以及藝術家2000 年以后的新作。
在這個為出生于1963 年的方力鈞舉辦的展覽上,文獻資料竟然可以上溯至1958 年。方力鈞告訴記者,這是他本人堅持要求的。“大躍進”之后出生的他恰好趕上“人口爆炸”,“我們前一屆是十個班,滿員,因為我是年底出生的,就被挪到了下一級,我們的教育、游戲和各種福利,都跟‘人口爆炸’有關系,老師教不過來,就選一些高中學生去接受三個月的培訓,回來教我們,”他舉例說:“我們的物理老師,花了整整一節(jié)課的時間來論證,下課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錯了……我還是很運氣,學了美術,對文化課沒有太高的要求。”
省去了借展與運輸?shù)姆爆崳瑢⒎搅︹x放置到宏大的歷史背景中,也無疑是對他藝術地位的肯定。作為“方力鈞:時間線索”的學術主持,呂澎表示,要告訴觀眾的正是作為藝術家的方力鈞之所以成為今天這個方力鈞的原因,更為嚴肅地說,這個展覽要向觀眾提供“方力鈞”的歷史語境,以及由歷史語境所帶動的一個特殊的藝術歷程。
已經(jīng)調(diào)離廣東美術館的王璜生參與了籌備工作,他把方力鈞的作品評價為“吶喊加調(diào)侃”。這種討巧的做法很快就受到指責,當時有人撰文發(fā)問:“方力鈞何曾‘吶喊’過?他不過是打了一聲玩世不恭的‘哈欠’。”1993 年11月19 日的美國《時代》周刊,將方力鈞的作品作為封面,標題是《不只是一個哈欠,而是解救中國的吼叫》(Not Just a YawnBut the HOWI That Could Free China)。實際上,這幅作品原本的名字就是《打哈欠的人》。
作為宋莊藝術區(qū)的“鍍金名片”,方力鈞有感于宋莊村容村貌的巨大變化——以前只有一間餐館,沒有路燈,現(xiàn)在路燈明亮,有十幾家餐館,“湘菜都有好幾家,有的價錢比城里都貴”。他坦言自己已經(jīng)無需像以前那么辛苦,卻又不得不面對記者有關“生于安樂,死于憂患”的“刁難”。“把藝術家的范圍放大的話,在人類歷史上,生前功成名就,享有優(yōu)越生活,死后得到尊重,載入藝術史的人很多,藝術家不一定就要像梵高一樣窮困。”方力鈞對此只是泛泛而答。
功成名就的當代藝術明星們,是否還能保有足夠的創(chuàng)造力,已經(jīng)成為一個話題。方力鈞給出的答案則是:“藝術家的作品就像一張網(wǎng),不針對任何的一只鳥,也不會拒絕任何一只鳥。觀眾喜不喜歡就看是不是被網(wǎng)住了。如果有人不喜歡,那我就承認自己的失敗,因為沒有人能網(wǎng)住世界。喜歡的人就多看兩眼,甚至是買下來。”
無論方力鈞是否“吶喊”過,如今的他已經(jīng)擁有了金錢、地位與名望。“方力鈞:時間線索”展有一個盛大的開幕儀式,張曉剛、岳敏君和王廣義等“藝術明星”悉數(shù)到場,國內(nèi)外的藏家與評論家也趕來捧場。觥籌交錯間,方力鈞露出他標志性的笑容,張大嘴巴,瞇起眼睛,就像他作品中的主人公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