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大畏 施曉頡合作 皖南事變1941.1.14
?
藝術家的創作從來都是烙有強烈的個人屬性,有的會癡迷于情趣,有的則更側重對人性的訴求,施大畏應當屬于后者。
施大畏一直對歷史題材作品的創作情有獨鐘,這也是采訪伊始他便敞開談的問題。觀看他的歷史畫不難發現,無論是對歷史的理解,還是對創作手段的探索,施大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
此次,通過對施大畏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作品《皖南事變》的采訪,我們也試圖辨析中國畫在表現歷史題材方面某些特殊的藝術特征。
王:您曾創作過《皖南事變》同題材作品,并且當年的那張作品就已經獲得頗高的評價。對于藝術家而言,逾越一張美術史上的經典作品,已經具有很高的難度,更何況是自己的作品。此次創作與1991年的創作相比,重新面對這一題材,會有哪些新的思考?
施:壓力很大。在創作過程中,我試圖讓自己能更加深刻地去理解這段歷史,盡可能深入生動地刻畫人物。對塊面、線條與留白的把握與應用,也是創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
當然這個題材對我而言,相對是熟悉的。一方面,因為1991年的時候,我曾經畫過《皖南事變》。另一方面,我1969年前后做建筑工人的時候,曾在安徽南部地區蓋過房子,對那里也很熟悉。不過自己的體驗只是一部分,在歷史題材作品的創作中,對一些相關歷史資料的理解還是很有必要的。此外,因為創作對象是人物,所以人物身上相關的服裝道具也是需要仔細推敲的。在尺幅上,也從以前那張的2米乘4.6米變為了這次的4米乘4米。
王:這次《皖南事變》趨向于怎樣的手法創作?
施:傾向于寫實,但是整個過程會相對更象征性一些,而且可能表現出的元素更加豐富一點。創作《皖南事變》,如果僅僅是為了表現一次戰爭的事實,是非常膚淺的。我畫這個主題,就是想描述失敗的背后,除了雙方面既定的矛盾,還有什么因素在起作用,在共產黨成功的歷史中有什么需要后人反思。
王:在對畫面宏觀布局有了一定的掌握分析后,在具體細節上,您是如何深入的?
施:細節方面,我查閱了不少資料。比如當時發生事變后,第一時間給黨中央發報,發過去后時間耽擱了,耽擱的時間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創作《皖南事變》的構思主要是集中在矛盾關系上,因為這一事件是一個矛盾的集中體。項英和葉挺代表兩個階層的思維方式,在對待戰爭的戰略方式上,也產生了很多分歧,以至延誤了許多戰機。
從人性角度分析,假如這一問題能站在更高的層面思考,許多悲劇可能就不會產生。因此,我對“皖南事變”的理解不想停留在就事論事的層面上,相反,必須站在更高層面且需要冷靜地思考歷史事件的背后。更多的時候,我相信過程的啟發意義,要遠遠大于最終的結果。這其實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當人類面對悲劇時,是以何種方式來反思。
王:今天的歷史題材作品創作與以往相比,您認為有哪些不同?
施:今天的藝術家搞歷史題材創作,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期。不缺時間,也不缺條件,但怕的就是缺少對文化的思考。文化是歷史的一部分,文化必須對歷史負責。我拿自己的感受來說,最初創作歷史題材作品,還是一種很朦朧的感覺,對訴諸的創作手法也不是很確定。當時環境下,能搜集到的史料也不多,而且創作手法也沒有現在這么開放。記得當時很多人都批評我的作品,力群就說我把革命事件畫得過于慘烈。
我畫過《大禹的傳說》,畫過《國殤》,也畫過《兵車行》、《天京之變》。這其中,《國殤》表現的是軍人的悲壯,《天京之變》表現的是太平天國的矛盾。
其實我畫過的一系列作品,從根本上來說,出發點不太喜歡停留在表面。我認為一切問題的根本,在于人性。創作的過程中,必須要注重對人性的把握?,F在我們可以來提這種創作方式,但是在以前,很顯然有些超前了。
王:以圖像記錄歷史,是一種獨特的方式,因為圖像較文字而言,是直接的、生動的,是面對面的。
施:一張平面的作品所代表的并不是它靜止的瞬間。相反,它包含了很多內容,自古至今都是這樣。只要與人相關的創作,就脫離不了事業、愛情、人生、歸宿,這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是我創作的線索。
21世紀的藝術家如果創作當代歷史畫,必須賦予其創作與思考當代的內涵,必須有一定的高度。這種高度需要創作者超越前輩們對歷史題材的評判標準與審美方式。這樣,我們歷史題材作品的創作才能有生命力,才會延續,發展。這種思考也不應該是單純地講一個大家已經熟悉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故事背后給人的啟發。就跟畢加索的《格爾尼卡》一樣,根本上是一種抽象或者表現主義的東西,體現的是一種抗爭。我們的歷史題材更多的也是從這個角度出發,講得多一些,畫得深刻一些,思考得深刻一些。
王:在我的了解中,很多人都會對用中國畫表現歷史題材存在懷疑的態度,在這點上,您如何看待?
施:藝術家對歷史題材的描述,不應該單單局限在一個事件的描述上,即使這樣的描述是非常的真實、生動。這種思考也是出于對中國畫創作的思考。中國畫的精神內涵是象征主義,畫人物畫的創作中,一直強調一種完整的表達,創作者應該領會這種精神。我認為,中國畫最大的障礙,就是把中國畫傳統的精髓單純理解為技術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