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网站,亚洲人成在线播放,av三级国产A级水,国内精品久久久www

許江:藝術會被“消費”趕盡殺絕

時間:2009-04-05 18:31:55 | 來源:廣州日報

資訊>

  葵陣蓮林同生,用青銅塑造成園林的影壁。許江解釋說,這樣做是因為兩者在文化上有共通之處:在中國文化中,蓮與憐同音,即愛的意思;而向日葵也叫“望日蓮”,它生長于大地,卻把愛給了天上的太陽。

葵簇之三 (水彩)

  巨型銅雕“焊葵”笑臉迎客。許江表示,作品又可稱為“悍”葵(強悍)與漢葵(漢族),象征著民族的精神。

  許江,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1955年出生于福建,20世紀80年代初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之后赴德研修。他長期擔任上海國際雙年展的藝委會主任,被國際著名的《藝術評論》雜志評選為當代“國際藝壇最具影響力的100位人士”之一。

  “文化需要真心去閱讀、去接受,而不僅僅是娛樂。今天,我們看到很多這種現象:電影看票房,電視看收視率,繪畫看拍賣行……這種狀態其實很危險,真正的藝術可能因此被趕盡殺絕。”

  “我用一支畫筆種葵/葵是我的人生/我是葵久久守望的來歸。”4月3日至25日,“被拯救的葵園:許江新作展”在上海美術館隆重展出。作品按照主題分為四個部分,共同呈現出葵園中的秋劫、冬殤、青源、深歌四種意境。日前,在上海布展間隙,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本專題采寫及攝影本報駐上海記者吳紅林

  我畫的葵跟凡·高不同

  2003年,在馬爾馬拉海的土耳其大平原上,當許江看到無邊無際的葵原時,內心產生了強烈震撼。這些葵無人料理,太陽西下,他們卻如同列兵般齊刷刷地面朝東方。在許江看來,“畫葵就是畫自己”,他說:“植物有趨光性,但沒有植物像葵一樣,把這種趨光性變成自己的形象、品格和命運。當葵身上的自然神性與我們這代人的特殊經歷疊加在一起,我在葵這里看到了我們自己,看到了我們這一代人。”

  今年初春,作家余華造訪了許江的畫室,他對許江復活“我們的向日葵”歡喜雀躍:“向日葵是讓我們這一代中國人熱淚盈眶的一個意象。”展覽開幕時,作家余華正在曼哈頓峽谷般的街道上行走。兩個月前,當余華在書房中想象著這一幕,他心生感慨:“我會想象上海美術館里的沖擊感,比我在許江的畫室里的感受強烈得多。”

  許江說:“我跟凡·高不同,他畫的是花朵,我畫的是果實;他畫的是熱烈,我畫的是苦難;他畫的是輝煌,我畫的是悲慨。”

  千萬不要“消費”文化

  對話許江——

  千萬不要“消費”文化

  廣州日報:在圖像文化的技術時代,繪畫將何去何從?

  許江:影像傳播的力量遠遠勝過繪畫。比如杭州的西溪濕地,多少畫家曾經畫過它?但是,千百幅繪畫加在一起,也比不上電影《非誠勿擾》的一個鏡頭。許多人正是看了電影,才慕名而來。所以,畫家不能止于繪畫,還應該嘗試做做雕塑、搞搞影像,將傳統繪畫帶到其他領域去,把人文情懷放進作品里。

  廣州日報:如何看待“文化搭臺、經濟唱戲”?

  許江:雖然文化的確有產業的一方面,但千萬不要“消費”文化。現在各地大搞創意產業,但基本都是在消費既有的文化和創意:一方面消費舊廠房,一方面消費文化熱點。這種消費很快就會用光既有的文化和創意,這樣的創意產業必然短命。發展創意產業的關鍵是解決水源問題,沒有無數藝術家長期的艱辛努力,創意產業就沒有生機,就沒有可持續性。這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文化需要真心去閱讀、去接受,而不僅僅是娛樂。今天,我們看到很多這種現象:電影看票房,電視看收視率,繪畫看拍賣行……這種狀態其實很危險,真正的藝術可能因此被趕盡殺絕。

  廣州日報:您對藝術教育有什么看法?

  許江:當下,我們迫切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使繪畫不被邊緣化,這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以前展示藝術,也就是畫家畫幾幅畫,攝影家拍幾張照片,現在不一樣,幾乎無所不包。現代社會需要復合型人才,既要懂藝術,又要有理論和實踐經驗。比如說,上海世博會的項目,他們交給你的時候,并沒有具體的想法,如果你對城市不理解,你根本做不出來。

  從西方回歸東方

  再走向心靈

  面對遙遙葵園,許江說:“遠望不僅是望遠,而且遠遠地被望。”小時候的許江喜歡爬樹,他透露,自己最初的遠望正是從小時候爬樹開始的。

  許江的遠望歷經三個層次——從風景的遠望到歷史的遠望再到心靈的遠望。上世紀八十年代,許江留學德國,搞跨媒體試驗、體驗觀念藝術。在漢堡美術學院學習期間,許江做了一個很大的關于下棋的裝置藝術,通過連續五天的棋局變化,以“弈棋”的場面來表現東西方文化的對抗。后來,許江從精神遠游到回返中國文化根源,其創作開始從觀念回到架上,從象征返回直觀,從天空返回大地,從荒寒返回拯救。直面圖像時代技術文化的挑戰,在現實生活的遠望中,許江以具體的生命體驗,抵達文化的通境,在文化內部尋求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視覺文化建構方式。

  觀念大碰撞:

  消費催生藝術

  二戰后,隨著“消費主義”的誕生,消費立即啟發了藝術家。波普藝術在美國和英國開始蓬勃發展,他們強調物體的表象,強調剛剛出現在眼前的這個光鮮世界。抽象的表現被宣布死刑。這時候的藝術教給人們一種看待世界的新方式:讓自己變“酷”。20世紀60年代,波普藝術教人享受金錢和大眾傳播媒介,而20世紀80年代,后現代主義又把同樣的課程給人們灌輸了一遍。

凡注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