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政治學院博士何蒨擔任主持,中央美術學院特聘教授龔繼遂和北京德美藝嘉公司副總裁梁礫出席,《中國當代藝術年鑒》主編朱青生教授、總監滕宇寧作為主辦方負責人也參與對談。大家共同圍繞著“學術和市場在當代藝術價值的判斷中各自起著怎樣的作用”這一中心問題展開了深入的討論。
討論內容涉及業內人士如何看待學術與藝術批評的參考作用、當今火爆的藝術市場和今年拍賣中藝術作品頻出天價的現象、藝術品拍賣與藝術基金面臨的主要風險何在等。專家普遍認為,在當下的中國藝術市場里,資本的力量要遠遠強于藝術史與藝術批評的力量,藝術界里的常識——“人人都可從中得利”,或許就是這一現象的根源。
龔繼遂和梁礫均認為,目前中國藝術市場的運作特征較為明顯,無論是在拍賣界或藝術基金領域,資本為主要決定因素,學術或藝術評論的影響力很小。資本做局、學術退后的現象導致拍賣行業贗品叢生,藝術基金經理也不以藝術批評作為選擇藝術家和作品的依據。
藝術投資作為商業投資行為之一,追逐利潤是根本目的,風險防范為主要內容。然而,藝術收藏與藝術投資仍然有著本質區別,收藏的過程是文化價值累積的過程,投資的過程則是資本累積的過程,如果無法將藝術收藏與藝術投資做出區別,勢必導致資本對文化價值的侵蝕,即“利益最大化”成為主導藝術品價值的理由。如龔繼遂老師所言,“流通領域的藝術品并不能產生現金流”,藝術品在流通中產生的唯一價值,即藝術品的學術與文化價值。中國目前的藝術投資與收藏態勢,值得各界人士進一步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