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捐或者不捐,并不能單純地從道德、經濟、律法或者社會心理某一方面考慮,而是在諸多因素之中所做的利益博弈。從私人藏家到博物館,捐贈讓藝術品成為社會財富的一部分,這也必定是未來中國藝術藏品的一個重要流向。
收藏家們一直在試圖更好地處理自己大批的藝術藏品,希望在金錢、稅收、文化傳遞、家庭繼承等方面找到平衡。擁有足夠的財力和人力的收藏家設立自己的私人博物館;有的藏家選擇出售拍賣藏品或者把藏品傳給后人;還有不少收藏家把畢生珍藏的藝術品捐贈給國立博物館。這最后一種無疑是最與公共利益相符合的,因為國立博物館和美術館意味著更有效的傳達公共教育。
然而,藝術品捐贈的行為背后,卻不僅僅是一次短暫的所屬權交接。捐,還是不捐?為什么要捐?捐給誰?這些問題不是一紙證書或者一個句號就能完結。近年來,從國外傳來的大型藝術品捐獻事件頻頻出現,英國著名當代藝術品收藏家薩奇宣布要捐出自己價值3000萬的藏品,直到幾個月前,希克將自己1463件中國當代藝術品捐贈給即將在2017年落成的香港視覺藝術博物館M+,把藝術品捐獻的話題從國際引向了我們身邊。據說希克最早的捐獻意向是內地的博物館,可惜由于種種條件所限并沒能最終促成這一美事。好在最終這批中國當代藝術品沒有流失別處,只在一江之隔的香港。
由此我們有理由對各國的藝術品捐贈傳統和案例進行比較分析。人們進行藝術品捐贈的熱情是建立在良好穩定的捐贈法規之上的,和捐贈法已經相當完備的西方社會相比,目前國內的捐贈環境還并不盡如人意。除此以外,還有一些社會心理因素和投資的因素也影響著大規模藝術品捐贈行為出現的可能性。
烏利?希克是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史上最重要的藏家之一。他從80年代開始接觸中國當代藝術,收藏了兩千多件作品。作為一個外國藏家,他對中國當代藝術的關注遠超本土藏家,是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強大推手。2012年,他宣布將自己的1463件藏品捐贈給香港M+博物館永久收藏的消息發布后,引發了國內的軒然大波,一時間有關“捐贈”的討論此起彼伏,成為本年度最令人關注的話題之一。
首先,藝術品自始至終都被認為是奢侈品,而通過奢侈品的展示得到社會公眾對一種私人品位的贊同能讓藝術品收藏家得到心理上的巨大滿足。在這種情況下,捐贈就起到了這種心理滿足的作用,私人收藏品進入公共收藏體系,它得到了更多與世人見面的機會,人們在觀賞它、點評它的時候也不忘捐贈人,不忘他對公眾以及藝術界所做的貢獻,贊揚他崇高的品德以及他的藝術品位和修養。
其次,在看似簡單的藝術品捐贈事件背后還隱藏著更多復雜的心理因素,除了上述的國家稅收制度帶來的經濟因素,通過捐贈而計劃達到一個更高藝術品價值目標的、帶有投資目的的因素也不容忽視。比如在法國,被捐贈到博物館或其它公共設施機構的藝術品是不允許從這些捐贈接受機構再次出售的。也就是說,它們不屬于藝術品交易市場,但是它們與藝術品市場卻有著相互促進和影響的關系。在公眾藝術品機構內的藝術品沒有直接的金錢交易,可它能為某位藝術家或某些藝術品起到不可忽視的宣傳作用,從而提高了藝術家和藝術品在藝術品市場上的價值。一旦某藝術家的作品在博物館里被展出,社會上必然掀起對此事的評論和關注。這種信息促使了這位當前被社會熱點關注的藝術家的其它作品在藝術品市場上點需求量的提高,刺激了其他藝術品收藏家、愛好者對此藝術家及藝術品的占有欲。原理上就像股票市場,投資人都希望買到具有上升潛力的發展股。藝術品投資人通過藝術品捐贈而為其它同類藝術品創造一個買賣市場上的價值高潮。
要想達到這種某件藝術品被公眾熱點評論的社會高潮效應,有時侯也可以通過“藝術品外借”這一措施而實現。收藏家以借出方和對他所收藏的這件藝術品有興趣的博物館或藝術機構簽定協議,共同約定借出時間,展出場合和展覽主題。在展覽結束之后,收藏家便可以從藝術機構取回自己所借出的藝術收藏品。在這種情況下,被展出的藝術品是不屬于展覽方,展覽方(博物館或藝術機構)只是作為一個載體,讓收藏家有機會向公眾展示他的收藏佳作,另一方面也擴大了展覽方的藝術品展示。通過這種藝術品外借的形式從而為藏品提高了知名度。這種方式雖然簡便易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博物館都能對某種小規模的借展發生興趣,所以一般想要達到最大目的的話,選擇捐贈這條途徑始終是一個更加周密及保險的做法。
藝術品捐或者不捐,并非單純地從道德、經濟、律法或者社會心理一方考慮,諸多因素混雜之下的選擇有時也帶有利益博弈的成分。對于藝術市場剛剛啟動不久的中國來說,藝術品捐贈或許還很遙遠,西方各國的捐贈案例和法律體系可以引以思考的內容還有很多。然而,中國人的問題是可能考慮得太多而不是太少,反而失掉了捐贈最本初單純的目的:捐就是捐了,一腔熱情或者境界如此罷了。就像烏利?希克說的,現在“捐贈”這個概念在中國幾乎不存在,中國人不相信事情就是表面上看起來的那么簡單,其實捐贈就是這么一件簡單的事情。
作者:彭子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