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谷歌、黑莓、諾基亞等其他手機和平板,iPhone及iPad在藝術圈更為風行。iPhone和iPad已不再僅僅只是展示藝術作品圖片的利器,在已經開啟的移動互聯網時代,蘋果可以滿足你閱讀、創作、展示、社交、買賣藝術品等全方位的需求。
超多的藝術類APP應用是眾多藝術界人士選擇蘋果產品的原因
前幾日有幸和上海科恩(James Cohan)畫廊的總監邵希亞(ArthurSolway)先生坐同一班飛機回上海,在候機廳我們從當代藝術一直聊到韓寒,又聊到社交網絡和虛擬現實,我拿出iPad,給他展示我最近正在使用和研究的一百多個藝術類App應用程序,在看了高古軒畫廊令人炫目的App設計之后,他問,有James Cohan嗎?我說,很遺憾,沒有。邵先生用的是黑莓手機,他習慣用黑莓收發郵件和上網,但并沒有使用App的習慣。
然而,比起谷歌、黑莓、諾基亞等其他手機和平板,iPhone及iPad在藝術圈更為風行。5月我在采訪天衡拍賣副總華雨舟先生時,他在iPhone上給我展示了他們這次征集到的吳冠中和羅中立的精品作圖片,天衡的圖錄還要在一個多月后才出來。在微博上,亦安畫廊的張明放先生日復一日的分享著他用iPhone拍照和加工過的攝影作品,水平日益見長,而張曉剛(微博)則直接用iPhone涂鴉并發布到網絡。如果有心觀察微博上的藝術圈用戶,會發現大部分手機發出的微博都來自iPhone客戶端,在畫展、拍賣等活動現場,拿著iPhone拍照或埋頭擺弄的人越來越多。
似乎只有匡時拍賣的董國強先生對蘋果的產品不太感冒,他是不折不扣的諾基亞死忠,在iPhone4上市后,他也嘗了個鮮,結果因用不順手而放棄。iPad他用得也少,他覺得用臺式機上網更舒服。但董國強拒絕蘋果,主要原因是不符合他的使用習慣,并非落伍。
互聯網風云人物雷軍近日在網上發起了一個測試手機控的活動,他自己“機齡”16年,一共換了53部手機,現在用三星Galaxy S II。普通手機用戶當然不用和雷軍這樣投身手機產業的人相比。但手機更新換代越來越頻繁,也的確是不爭的事實。
以本人為例,我以前一直用諾基亞,人生第一部手機使用時間長達6年,如果不是鍵盤磨損,我恐怕還不覺得有更換的必要,因為新手機并沒有什么我必需的功能。此后平均每兩年換一部手機,直到智能手機開始侵占市場,出于對蘋果封閉和霸道作風的排斥,我在觀察良久后,2009年6月入手了HTC desire即俗稱的G7手機。使用一年下來,雖然谷歌手機有著各種的方便,但與蘋果比起來,電池、拍照和App應用功能卻一敗千里。尤其是對于媒體,一款能隨時拍攝優質照片并上傳網絡的手機更加必備,接下來,我唯有選擇iPhone5了。
具體到藝術圈這個小眾的行業,要想找到藝術類的App,也只有iTunesStore一個去處。這也是這期為什么做《App 搞搞震》這個選題的原因,我試圖在谷歌或其他手機系統的App市場中找到藝術類應用,但都無功而返,在見識了iTunes Store無限豐富的應用之后,我也覺得大部分藝術類App已經沒有了開發其他平臺版本的必要。
蘋果對工業設計的極端完美要求,與藝術創作本身就有相通之處,與谷歌、諾基亞等等相比,蘋果的氣質無疑更接近藝術品。哪怕僅僅只是為了外觀,蘋果也會在選擇中勝出。
據蘋果公司最新財報,中國區的業務已占到其總收入的13.3%,由于蘋果在其他國家再創業績神話將越來越困難,而中國人對蘋果產品的消費能力卻與日俱增,可以想見,蘋果產品會越來越多的充斥國人的生活。據權威調查公司TNS數據,作為亞洲藝術交易中心的香港,平均6人就擁有一部iPad,比例居全球之首。
iPhone和iPad已不再僅僅只是展示藝術作品圖片的利器,在已經開啟的移動互聯網時代,蘋果可以滿足你閱讀、創作、展示、社交、買賣藝術品等全方位的需求。而其他品牌的產品,就算沒有輸在硬件上,也輸在了手機固件上,就算沒有輸在固件上,也輸在了App這些軟件上。如果你不想錯過這些精彩的可能改變你工作和生活的應用,除了蘋果,你似乎已別無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