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昕東
現在中國畫廊的境遇是剛剛學會走路就要參加奧林匹克競賽,競賽就在眼前,參加或不參加,是個很殘酷的問題。
其實畫廊分兩種:一級市場的畫廊是跟藝術家關系很緊密,有一個與藝術家共同成長、需要承擔風險的過程。二級市場純粹是投資交易的畫廊,這些畫廊不做展覽,完全是中介,無論用什么途徑買到作品以后,就像開古董店一樣在店里銷售。這些畫廊不與藝術家發生關系,只與作品發生純粹的買賣關系,考慮的是代理成本。而我們現在的畫廊并沒有在性質上做如此的細分,也沒有在畫廊所代理的作品種類和藝術形式上細分。現在的畫廊都是雜交并且多種當下綁在一塊,水平參差不齊,所以當前最需要解決的是對畫廊的認知問題。
在中國做畫廊很困難,是因為畫廊屬于個人企業,這個行業很特別很邊緣,不僅沒有國家政策的保護,而且人們沒有把文化意識放在一個合理的層面,而直接把畫廊放在了自由經濟的平臺上。中國崛起后,老百姓越來越有錢,但是藝術品在中國仍然屬于新世界的財富,在西方卻是屬于殖民時期就開始的老世界的財富——貴族或者家族的傳統收藏。
所以筆者對本土畫廊的發展,擔憂大于樂觀。中國畫廊發展的十幾年中——從2002年大批畫廊的建立,到2005年的紅火,再到金融海嘯后大批畫廊的倒下——不穩定的主要原因來自收藏階層。中國的買家情況比較極端,沒有家族收藏的習慣,受當下金融環境的影響較大。畫廊最理想的收藏者是中產階層,除了穩定的高收入以外,要有房產或者其他的富余資金,且對各種文化產業有興趣的人。
說“不溫不火”還是樂觀,中國現在的畫廊業應該說是不死不活。它成長在夾縫中。其實收藏家如果能跟畫廊一起成長,收益會更大,但是他們現在認識不到這點,真正的收藏家沒有幾個,還會經常發生“背叛”。而一個行業這么多畫廊又怎么可能依托幾個買家呢?而且大家又把藝術品簡單的量化成一個投資品,這是很危險的,如果三年以后這個藝術品的投資回報沒有高過其他投資品,買家就會退出,這就很不穩定。
西方畫廊近幾年看到了中國藝術家的發展,開始來中國簽藝術家,這是本土畫廊無法與之競爭的,因為人家簽的條件很好,它已經有一個很大的平臺,藝術家肯定愿意去這些主流的世界。果子剛長出來就被人摘走了,這沒辦法,當果子需要更大的空間成長的時候,這是必然的結果。再加上經濟危機以后西方藝術市場的飽和與疲軟,就讓資本流入了正具活力的亞洲藝術市場。中國大批好的藝術家被簽走以后,剩下的是二線的,而現在藝術市場達到了一定的價格高度,很多畫廊也缺少資本進行再運作,這個時候就只能選擇三五萬的作品,空間相對變小了,三五萬對畫廊來說只能進行最基本的維持。可能未來能出一兩個年輕藝術家,而他/她在成長以后卻等不到中國畫廊業的系統形成又會被國外資本搶走。
這不僅僅是國外畫廊背后有基金或財團支撐的問題,而是因為它的運作能調動整個金融體系的進入,而我們卻是自主運行。所以中國畫廊在建立的時候,危險很大,未來是很殘酷的。之所以我們還堅持,是因為還在期望未來國家的政策能對文化產業給予保護和支持,這樣未來我們或許還能一搏。
除了國外資本與我們搶藝術家資源以外,在國內,還有二級市場的威脅。國內的拍賣行依托的資本很強大,比如保利。拍賣行在買作品的時候可以把一級市場的很多東西吃掉,因為我們沒有規范沒有制度,它們只要有利潤就會吞掉。而現在很多藝術家要的也是市場價格,只要有利可圖便會跳過畫廊。
畫廊的影響力也不如拍賣行,拍賣能做得很全很大,與社會對接的面很廣。再加上投入很大,它可以大海撈針似的撈到一條大魚便算,而且可以拆東墻補西墻,畫廊如果沒有很好的循環渠道,不能自我補血的時候,就會關門。畫廊影響再大,也是麻雀,所以與拍賣行比局限性很大。
好的畫廊首先得為藝術家的發展提供服務和幫助,同時需要跟社會教育發生關系,每一個展覽要做到一定的學術高度,提供的思想很重要。在現在制度規范沒有形成的情況下,要與二級市場競爭,中國的畫廊業只能期望有更多的社會力量和資源介入,如果人們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對藝術有更深入的認識,才能真的達到盛世,畢竟只有好的價值觀才能影響世界。(作者系北京畫廊協會會長、程昕東國際當代藝術空間負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