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報道——本周,倫敦的路易斯·布羅恩基金會(Louise Blouin Foundation)舉辦了一場大型中國當代繪畫展。策展人是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呂澎,“溪山清遠:中國新繪畫(Pure Views: New Painting From China)”匯集了中國功成名就的藝術家和嶄露頭角的藝術新秀們的80余件作品。所有參展作品均可銷售,所得款項將有部分捐給路易斯·布羅恩基金會,供其推進文化交流活動。呂澎剛下飛機不久就與ARTINFO英國的記者談起了中國藝術的新近發展,以及全球交流的重要性。
柯琳?米拉亞德:展覽標題借用畫家夏圭的畫作《溪山清遠》之名,這是一幅怎樣的作品?它如何融匯了展覽所呈現的一些藝術問題和傾向?
呂澎:我借用宋代畫家夏圭的畫作《溪山清遠》之名以表示中國當代藝術需要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更多的關注。在過去的30里,中國歷史和傳統資源的運用需要得到平衡的時候,我們見證了發生在許多中國藝術家身上的一種新現象。西方現代主義啟發了生于20世紀80年代的藝術家們,西方后現代主義啟發了生于20世紀90年代的藝術家們,同時也出現了受中國傳統藝術觀念和風格影響的藝術家。進入新千年,我們能夠接受以藝術家開始運用他們的歷史資源為特征的過渡階段。我們漸漸意識到,通過對傳統藝術的提煉和藝術家對當下社會的觀念的融合,新的當代中國藝術正在形成。
“溪山清遠”匯集了幾代藝術家,除去共同的國籍,他們彼此之間有何關聯?
國籍確實很有影響,當你觀看這些作品時,會發現即使不同代的藝術家也都有一個共同點:立足“當代視角”理解過去的愿望,以及在繪畫材料的使用上與傳統的不同。這些藝術家保持了傳統的中國價值和傳統文化氣質,卻以一種當代的方式將其呈現出來。
作為中國美術學院的教授,你覺得“科班出身”藝術家的作品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呂澎:在中國美術學院,我們的藝術教育方法愈發開放。教授給學生們空間進行獨立的學習和創作,如今已經很難找到過分嚴格的教學方式了。風格和方法的選擇取決于學生自己及他們畢業后的意愿,不再由教授做主。在美院,重要的是提供學術氛圍和資源。在學術氛圍與社會風尚的結合下,偉大的藝術家從他或她所見中學到知識,并創作藝術作品。
你談到中國藝術中長久以來的風景畫傳統,這和西方的風景畫傳統有什么不同?
這是一個藝術史問題。我在文章中討論了中國與西方對于“自然”的不同理解。在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的《風景進入藝術(Landscape into Art)》中,他探討了藝術家怎樣看風景并進行獨立觀察。然而,在古代中國傳統中,人是風景的一部分,兩者不可分割,需當作同一事物的部分進行描繪。在傳統中國繪畫中,我們經常看到自然被描繪得寬廣而無限。中國人更經常使用“山水”一詞來稱呼“風景畫”。
你的文章還談到在中國“與傳統的精神聯系”,這種與傳統的聯系主要體現在哪里?
從根本上說,這就像植物的生長,如果我們將西方的森林與中國的森林進行比較,植物的外觀和感覺都有所不同。原因很簡單,它們享有不同的水、土壤、空氣和陽光。因此,世界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風景。當你登黃山時,絕不會將其風景與阿爾卑斯山比較。盡管它們都是山,它們的精神不同。當一個來自馬來西亞的中國人和一個來自中國大陸的中國人站在一起,你能看出區別。確實,他們有不同的背景、經驗和知識。
此次在路易斯·布羅恩基金會的展覽為英國公眾提供了一個機會去發現當代中國畫家的作品。你認為西方仍存在對中國藝術的認識不足嗎?
我想,由于我們生活在全球化時代,通訊讓世界變平。但是差異的存在是絕對的:國家間文化的差異帶來生活的豐富和交流的必要。我們正在策劃一系列新的中國當代藝術展,將在世界各地展覽。以此告訴公眾:“中國當代藝術在改變”。中國當代藝術的新紀元已經到來——這是一個藝術家們理解和運用其自身文化的新時期。中國當代藝術家將完整地、徹底地、有選擇地消化他們的視覺藝術史。他們將運用不同的素材并加入自己的藝術創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