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廊》:如何理解數字藝術?
張海濤(以下簡稱“張”):我覺得數字藝術和新媒體有區別。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相對舊的媒介),和時代、科技有關系,新媒體藝術除了數字藝術之外:生物和嗅覺、人工生命藝術也是新媒體藝術的范疇。數字藝術是新媒體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電腦數字或電子影像、多媒體技術只是數字藝術的媒介載體,就如我們常說的裝置、行為媒介一樣要成為藝術,必須進行藝術經驗和語言的轉換,這樣數字藝術就與科技有了很大的區別。數字藝術分為設計運用類和當代觀念類,就如我們常說的產業設計和純藝術的區別,其作品的意圖和功能不同。
第二,國內數字新媒體藝術從90年代錄像藝術中的行為觀念向2001年后數字虛擬化轉型。數字媒介藝術表達方式有很多,比如說計算機圖形技術與虛擬影像、網絡遠程通訊藝術、人腦計算機接口、虛擬現實技術。新媒體藝術慢慢從一個實像往虛像轉型,由虛擬的人和事物來關注真實現實中的人和事轉換。
第三,數字藝術開始成為一個人類新的生活方式,是這個信息時代的必然產物。它會改變我們的時空感:我們交往的方式愈來愈快捷甚至具有同時性,這是一個新的時空觀;還有數字時代會帶來一個新的倫理觀,人和人開始與虛擬人交往,虛擬現實的交往正在改變了人與人交往的結構。
《畫廊》:數字藝術經歷了一個怎樣的發展歷程?數字藝術在國際的狀況是怎樣的?
張:國際數字藝術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逐漸有個人作品本體向數字藝術生態鏈融入和拓展。
60年代 便攜式錄像藝術出現,成為數字藝術的早期形態;
70年代 西方實驗電視節目開始播放實驗錄像藝術;
70年代末 基金會開始轉向贊助非盈利數字媒體藝術中心,數字藝術展出方式轉入博物館和畫廊;
80年代開始 錄像藝術成為主要的媒介活躍在國際各類大展上;
90年代 錄像藝術展覽部門建立,主辦各種錄像藝術節;
電腦、互聯網和互動多媒體藝術出現,數字藝術由單頻行為錄像向虛擬互動藝術拓展;
多種數字藝術配套的培訓、服務和研究機構應運而生,向藝術家開放。對數字藝術的資助大量來自高科技公司的文化基金,各國機構和展覽開始運作、收藏,并與商業結合。
《畫廊》:數字藝術在中國的狀況是怎樣的?與國際相比,有何優勢和局限性?
張:數字藝術在國內正在處于上升階段,急需建立數字藝術的機制和體系,我想從幾個方面回應上面的問題:第一,我們現在新媒體數字藝術在中國急需建立一個藝術生態:包括教育、收藏、資金、技術、推廣、策展和批評體系,現在我們好象最重要的就是資金推廣和觀念轉變問題,資金怎么解決,怎么突破?國外有很多模式有他們的優勢,比如說像漢堡錄像藝術靠西門子贊助,柏林錄像藝術節是蘋果電腦資助;還有國外西方的各種機構,他們開始關注、收藏、展示、推廣新媒體藝術,比如德國的ZKM(音)、日本東京ICC(音)、奧地利AEC(音);國內像中國數字藝術協會這樣的機構獨立運轉、北京世紀壇做的國際新媒體藝術展正在起步,上海電子藝術節主要運作模式是靠政府支持,另外中國美術館的“合成時代”新媒體藝術展跟瑞士基金會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在中國沒有這個體系,沒有這個機制,我們怎么突破?我們是不是可以通過學院,因為學院現在有各種項目和資金合作,包括我們前一陣在北服做的活動就很成功,以后還可能合作。另外,政府的資金如何申請,現在各地都在搞動漫產業,包括宋莊也在做動漫基地,我們也可以將這種商業與當代數字藝術結合,大型項目如世博會、奧運會都運用新媒體藝術,這也是一個突破口。
還有,如果我們資金很少的話,是不是就不做事情了?如果國外的技術和資金達不到,是不是我們就停滯了?與西方數字藝術領域相比,我們缺的是良性的數字藝術生態,其實我們技術方面稍微弱一點,但可以側重中國的情境的感受, 新技術與自然的回歸思想的結合更加迫切,與東方文化和現實背景結合是中國數字藝術的優勢,而非一味 追趕高技術。資金少的時候,做一些資金少的項目,資金多的時候做資金多的項目,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些突破口。
《畫廊》:在當代藝術的格局中處于何種地位?
張:數字新媒體藝術在未來可能成為“火爆”的媒介藝術,這種趨勢現在還未充分顯現出來,但已開始出現很大的苗頭。這個勢頭的形成除了在自由藝術家中占一定的比重之外,更多的會在90后出生的學生所在藝術院校中充分呈現,因為新媒體是與科技有關的藝術,除了電子數字技術之外生物技術也是重要媒介方式,這些技術實驗的條件在學院內實施起來比較充分:一個是有設備資金基礎,第二有很大的生源,第三技術的學習比較系統化,第四這些學生從小接觸多媒體,自然對其有特殊的感受。目前全國有幾百所大學都開了多媒體和數字藝術系或專業這將是成為未來新媒體藝術最大的一股力量。
數字新媒體藝術只是對主流當代藝術媒介的拓展,它們不會是替代關系。從作品質量上看任何媒介都可以充分表達感受和思想,不會帶來對主流當代藝術的沖擊,任何新的媒介出現都會短期受到關注,媒介不可能“引領”主流藝術,因為它只是媒介,即一種表達的手段,在短期內受到關注成為熱點原因也可能是大家求新思想或運作的結果。任何媒介都會出現濫作品,新媒介也不例外,重要的是藝術家自身適合用什么樣的媒介來表達你的藝術價值和經驗。
與其他的藝術媒介類型比,新媒體的技術語言更具有時代感和未來感,也具有再造和傳播快等特征,因為它的技術更適于年輕人的一代人,他們從小與多媒體打交道,是他們心理的內在需要和表達。新媒體的技術也會帶來不同于其它媒體的語言結構,這種語言結構可能帶來新的感受。如:虛擬人、交互、遙在技術等都可以給我們帶來了不同以往的空間思維和倫理關系;當然新媒體藝術也可以表達永恒的生命體驗和傳統經典的思想,會給觀眾帶來新的體會和思考。
此文曾發表于《畫廊》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