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棗莊市市中心博物館里觀眾在參觀展品。本報記者劉新武攝
“怎么沒你說得那么好啊?”一位參觀過2010上海世博會的朋友向記者抱怨。細問原因方知,由于缺乏必要的解讀、講解,展館內大量精彩的內容被忽略掉了。
世博會上的展館,有的是綜合性的,有的是專題性的,但歸根結底是向觀眾展示、介紹、傳播某種文化理念的。這與博物館的功能異曲同工,因而可以說每個展館其實就是一個博物館。由此,記者想到了一個問題:博物館如何讓觀眾看得懂。
看不懂,是許多觀眾在走出博物館后的共同感受。毋庸置疑,博物館在組織展覽的時候,展品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每件展品背后的故事幾乎都可寫成一本書。然而,這些信息必須要有相應的解說來告訴觀眾。否則,在普通觀眾眼中,展柜里的不過是一塊普通的石塊,卻不知這件新石器時代的打削器,證明著人類智慧的發展歷程。正如世博會城市足跡館在醒目位置擺放了一件大型的青銅方型器物,說明牌上寫明“銅冰鑒”,沒有相關知識,觀眾怎能知道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冰箱”呢?
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已經成為從業者的共識,一些博物館也已經以圖片、文字、多媒體及其他輔助手段給予觀眾盡可能多的信息,以提升傳播的效果。但不可否認的是,大量博物館仍然只是扮演著收藏箱和展柜的角色。
在這些博物館中,每件展品僅有一個說明牌,寫著展品的名稱、所屬時代,有的會注上出土地點或某某博物館收藏。可這種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說明能讓觀眾了解什么呢?且不說很多古代器物的名稱是生僻字,根本認不得,就是認識了也不知道這器物是做什么用的。
由于缺乏必要的講解、解讀,大量極具文化價值、蘊含豐富信息的展品,被觀眾匆匆的腳步甩在了后面。本該十分吸引眼球的精彩,卻因解說的缺失而乏味得令人生厭。
記者有過十分真切的親身感受。某國家級博物館舉辦的一個水準極高的文物展上,前半部分由于沒有講解員,只有那些幾指寬的說明牌,參觀過程索然無味。就在記者即將放棄之時,遇到一位志愿者。在他的講解中,每件展品似乎都有了生命,其背后一段段傳奇歷史讓人興趣盎然。講解越詳細、越通俗易懂,信息傳播的效果就會越好。換言之,你說得越精彩,我看得越癡迷。
免費開放,使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如何讓走進博物館的公眾看得懂,進而使博物館成為自己文化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或許應該是博物館工作者加倍努力的方向。博物館,請讓我看懂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