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嚴謹的資本預算碰見盈利前景并不靠譜的當代藝術投資,這樣的結合是否前途光明?民生銀行在試圖用實際行動說明,它會成為首吃螃蟹者。從2007年作為首家金融機構推出“藝術品投資計劃1號產品”,到2010年4月成立國內目前最大的民營美術館民生現代美術館,一系列的資本運作正在介入爭議不斷的當代藝術市場。
按民生銀行品牌管理部總經理何炬星的話來說:“建立中國當代藝術語言體系,有助于當代藝術的價值重建。”這背后的邏輯被藝術界懷疑有兩重含義,一是通過成立美術館張羅民生銀行的藝術品收藏地圖;二是用資本的話語權影響藝術品的定價,從而對民生銀行的藝術投資起到積極作用。
日前新成立的民生現代美術館的開幕展覽《中國當代藝術三十年》,卻沒有一件國外收藏的重要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它試圖重新劃分當代藝術的發展框架,這就似乎在向傳統的學理界表明,用價格標準重塑藝術價值,并非不可能。
第一財經日報:作為金融人士,你對當代藝術產業是如何理解的?怎么評斷它們的價值?
何炬星:中國當代藝術的產業,它存在的社會歷史是合乎邏輯的。現階段由于當代藝術本土文化身份沒有被確立,所以借用符合國際化語言的藝術形態,但我看仍很難在短時期內確立自己的文化身份。我們成立民生現代美術館,從某種程度上也是建立中國當代藝術語言體系。關注在微觀探尋和個性突破領域的當代藝術家,將是我們在未來工作中相當具有價值的一部分。
日報:從2007年開始,民生銀行就在藝術市場逐步走了多步棋,包括成立首只藝術基金,建立首個由銀行投資的美術館,原因是什么?
何炬星:原因主要有四個。民生銀行本身是個民營企業,它的創造體系更加自由,所以更加關注先鋒,當代藝術便是先鋒的典型。其次,從國外金融業的經驗來看,金融和藝術的合作,應該合作得更長遠些。而建立當代藝術的解釋權和價值評判標準,也是我們看重的。此外,企業領導者的文化情結,也在其中起了巨大作用。
日報:民生銀行養護美術館的費用如何?民生“藝術品投資計劃”的投資發展情況如何?
何炬星:根據項目的不同,每年的投資是以保障為前提進行的資金配置。具體來說,應該是年利潤的1%左右。拿去年來說,去年民生銀行的利潤100個億左右,我們拿出最多不超過1個億的資金,用以養護這個美術館。我們的藝術基金兩年期的“民生壹號”已經收底,投資收益率達到25%,按年化收益率來看,有12.5%。“民生貳號”已經從今年1月就開始募集,情況也非常好。
日報:國內外媒體評論說,中國大部分重要的當代藝術作品都在國外收藏家手里,你怎么看?
何炬星:完整的當代藝術成果一定是在中國國內。這次展覽沒有從國外借一件展品,西方收藏的中國當代藝術品只是關于政治符號的一部分。如果把中國當代藝術比做一棵完整的大白菜的話,不論是希克、尤倫斯還是薩奇,毫無疑問他們擁有的只是合他們口味的其中一片葉子,這棵大白菜的根和心還在中國。
日報:成立美術館,是否對于自身藝術品投資起到積極作用?
何炬星:投資和收藏是兩回事,截至目前,民生銀行并沒有直接購買一件藝術品。民生藝術基金是國內藝術產品金融化的首創,也是中國藝術市場的一項首創。當時的背景是因為中國經濟發展起來了,很多企業對藝術品的收藏有點戰戰兢兢,他們雖然擁有財富卻沒有時間去辨真偽,他們介入收藏首先是考慮投資。我們推出藝術基金就是把藝術產品標準化了,幫助他們解決了這個問題。今后這類產品將成為我們銀行正常的業務。我們已經積累了一整套完整的方法和經驗。現在有些別的銀行比著學,其實他們還沒有摸到門道。
日報:民生銀行對未來藝術品投資的計劃有哪些?
何炬星:我們的民生現代美術館在未來3年集中梳理三個主要話題,用3個最重要的展覽集中呈現。今年是中國當代藝術30年,明年是中國影像30年,再后年是多媒體裝置及雕塑30年。這種學術上的研究將重新整理當代藝術各方面的具體脈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