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羅斯科作品《白色中心》
從今年的第二屆“觀瀾國際藝術雙年展”上可以看出,本次參展畫家和作品大多來自國外,展出的253件作品是從70個國家和地區的1604位藝術家共2338件作品中評選出來的。作品風格各異,代表了當今藝術發展的不同文化與特征,但從觀眾的角度來說,改革開放30余年來,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文化藝術及審美的要求在不斷增長。廣大市民群眾對美術作品的欣賞還停留在寫實和具象的層面。在觀瀾國際版畫雙年展這樣的國際大展中,一些優秀的具有抽象性和表現性較強的作品,許多觀眾還不能夠讀懂和欣賞。作為美術工作者,本人想借此向人們介紹一下對當代藝術產生重要影響和深遠意義的藝術流派之一的“抽象表現主義繪畫”。
“抽象表現主義繪畫” 的誕生
自后印象派以來,西方現代主義以反傳統的面貌和挑戰性的思想推動著一個又一個新的藝術流派的產生,同時也不斷地震撼和改變著人們的視覺經驗和審美方式。英國藝術批評家和理論家霍伯特·里德認為:“整個藝術史就是一部關于視覺方式的歷史。我們所見的東西并不決定于固定不變的光學規律,而是決定與發現或構造一個可信的世界的愿望。”
隨著二戰的結束,繪畫藝術進入了后現代主義時期。后現代藝術試圖打破早期藝術流派的純粹性和完整性,繪畫主題趨向于多元,敢于運用傳統繪畫技巧和現代繪畫技巧以外的方式去表現主題。由于二戰的影響,許多歐洲藝術家都遷移到了美國,為這個年輕的藝術之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機,紐約成為了繼巴黎和慕尼黑之后的另一個現代藝術中心,同時也直接造就了第一個國際公認的美國藝術流派——抽象表現主義。
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產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源于超現實主義運動以后。1944年,美國批評家詹尼士首次以“抽象表現主義”稱呼在二戰中和戰后崛起的一群美國年輕的抽象畫家。西方現代藝術進入了它的后期階段,以后相繼出現的波譜藝術、超級寫實主義、極簡藝術、觀念藝術、偶發藝術……一步步將藝術的發展推到了極端。
“抽象表現主義繪畫” 的流派
抽象表現主義如同它的名字一樣,融合了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的抽象主義以及表現主義精神氣質,從中衍生了行動畫派和色域畫派。一種是以波洛克、德·庫寧和克萊茵為代表的強調力量和動態,也很重視情感的表達和形式構成的行動畫派。另外一種以馬克·羅斯科、紐曼為代表,是更為純粹的抽象,最終歸于單純寧靜。后者則形成了新的視覺,稱之為色域畫派。在“行動畫派”代表人物中,波洛克的作品不注重畫的主題,而強調繪畫本身,他把畫布放在地上手拿筆、刷子、刮刀在畫布上走動,潑灑,畫上出現的形式是依環境賦予作者瞬間的機緣所獲得的存在狀態。行動畫派就是以這種直覺方式來超越繪畫本身的。除了波洛克、德·庫寧、克萊茵等幾位外,還有波羅特·馬瑟威爾也是一位極其重要的畫家,其最為著名的作品是《西班牙共和國挽歌》系列作品。畫面主要是把黑色的大筆觸畫在白的背景之上,形成幾何化的團塊和結構,馬瑟威爾的筆觸也是隨意的,他的作品是抽象表現主義藝術語言的進一步發展。
如果說行動畫派是“動”到了極限,而“大色域”繪畫則是“靜”到了極點。在這些畫家和他們的藝術作品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東方哲學對西方文明的重要影響。馬克·羅斯科便是這種風格的代表人物。他的早期作品往往帶有超現實主義的痕跡,后來變得越來越單純。進入50年代,他已完全拋開了具體形象,在涂了色的背景上畫上幾個巨大的長方形或幾個色域,畫的邊緣形成變化的虛的形,都以色塊進行平面化表現。
版畫展展品受抽象表現主義影響
在抽象表現主義藝術上,強調的是某種特別或偉大的視覺景象,從而引起觀者內心的震撼或激動。那種崇高、宏偉、莊嚴、卓越的氣勢,以及虛無空靈的色域等無不充滿強烈的精神特質,往往誘人進入一種冥想的境地。當我們站在一幅巨大的抽象表現主義作品之前時,如斯蒂爾、紐曼、德·庫寧的偉大作品,我們感到仿佛是進入到了一個無限空間或靈界,一切都是那樣不定和虛幻,同時我們又可以感到從那深沉色域的畫面上,傳來一種神秘無邪的力量。
美國抽象表現派在戰后的崛起,并在世界形成主流,對于奠定美國現代藝術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對世界當代藝術的發展與形成產生了重要意義。在本屆“觀瀾國際版畫雙年展”上,來自加拿大畫家Guy的作品《秘密》,俄羅斯畫家Vladimir的作品《永遠最高權威》、澳大利亞畫家Christina的作品《再“RE”》等等許多重要作品都反映了作者不同程度地受到抽象表現主義的影響并獲得更廣泛的拓展與豐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