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2049》演出現場
在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張藝謀導演的最新力作《澳門2049》于2024年12月15日在澳門美高梅劇院首演。這部獻禮演出不僅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更以一種全新的"隱藏式舞臺"設計理念震撼了觀眾。近日,該劇舞美總監、國家大劇院國家一級舞美設計師趙曉宇接受專訪,首次詳細解密了這一突破性創新的誕生過程。
趙曉宇介紹,澳門美高梅劇院具有特殊的舞臺結構:寬度達36米、無側臺設計、舞臺后區安裝固定LED屏幕,同時劇院方明確要求在非演出期間必須保持舞臺空曠,以便承接其他演出項目。面對這些嚴格限制,傳統舞臺設計方案難以施展。經過反復研究,創作團隊提出了一個突破性構想:將所有布景和大型道具都隱藏于舞臺下方,需要時再精確升降。這一創新的“隱藏式舞臺”的創新設計經過多次修改和完善,最終成功實現。
《澳門2049》舞臺
“首先把原有舞臺F區和E區沉降下去,空出約5.4米高的空間,在此空間開發設計了一套完整的隱藏式機械系統。所有設備都精確地藏于舞臺地板下,再根據節目需要進行靈活調度。僅在4月至8月間,舞美設計方案就經歷了多輪重大調整。”趙曉宇回憶道,“張藝謀導演始終保持著敏銳的創作思維,往往一天之內就能提出數個創新構想。每個新要求都促使我們重新思考設計方案。”
前排從右至左:《澳門2049》導演張藝謀、總策劃廖穎琦、舞美總監趙曉宇
其中,“秧歌·數控”這個節目的創作過程,最能體現這種不斷突破的過程。“項目初期,根據導演對劇目的設想,創作團隊設計了一套5至7米高的大型木偶系統,不僅完成了詳細的效果圖,還規劃好了相應的機械結構。然而,張藝謀導演認為這樣的視覺沖擊力仍顯不足。經過機械吊裝等多個方案的探索,導演最終提出了一個極具創見的構思——運用機器人來展現傳統與現代的對話。這一理念立即獲得了大家的一致認同。”
《秧歌·數控》
在所有技術挑戰中,“美獅·光芒”單元中的巨型機械獅子的設計堪稱最為復雜。“這個機械獅子的初始設計高度接近8米,重量十分可觀。”趙曉宇說,“但受限于舞臺承重能力和下沉倉的深度極限,我們不得不進行多輪技術改良,通過優化鱗片數量來減輕重量,同時采用了兩節式折疊結構。為了確保折疊結構的可靠性,我們在制作方——天津舞美研究所進行了為期一個多月的持續測試,才最終攻克了這一技術難關。”
《澳門2049》舞美總監趙曉宇與巨型機械獅子
“面條幕”的設計同樣代表著一項重要的技術突破。“美高梅劇院舞臺高度較大,常規幕布需要達到11米的高度,這勢必會對前排觀眾造成視覺壓迫。”基于這一考慮,執行總導演何璐璐提出了創新性的“面條幕”概念。趙曉宇進一步解釋道:“經過系統論證,我們采用了精確的分割設計——將傳統幕布改造為寬度為0.3米、間隔0.01米的條狀結構。這1厘米的間距是通過嚴密計算確定的,既確保了升降軸承的順暢運行,又完美保持了整體視覺效果。”
創新性的“面條幕”
在大型機械裝置的研發過程中,創作團隊與天津舞美研究所建立了深度合作關系。“以《呼麥·飄渺》單元里‘風吹沙’裝置為例,其初始設計是一個高約0.6米,寬約6米的實體轉盤裝置。”趙曉宇介紹道,“經過創新設計,我們將其優化為隱藏式雙層結構:外圈保持固定,內圈僅需下降0.02米,再配合精確的送風系統,便能實現預期的藝術效果。在這一技術改造過程中,團隊里的工程師們提供了諸多專業性建議,促進了方案的完善。”
《呼麥·飄渺》
每個節目都需要解決不同的技術難題。“像8米×8米的地毯和地膠,其重量已超出人工操作范圍。”趙曉宇解釋說,“為此,我們在舞臺下層專門研發了自動化收放系統,采用精密卷揚機進行控制。該系統不僅能在演出時實現地膠、地毯的自動伸展,演出結束后還可以精確收納,同時確保收納后的舞臺表面完全平整,滿足其他演出需求。”
可自動伸展、收納的地膠
演出壓軸的金球雨特效,凝聚了團隊大量的技術攻關努力。“這些看似簡單的金色球體,實際上需要滿足多項嚴格技術指標。”趙曉宇介紹道,“為此,我們在東莞市三家專業工廠進行了持續性實驗。每個球體都必須同時具備防火性能、光澤通透度和適度彈性。最大的技術挑戰在于重量控制——必須將每個球體的重量精確控制在10克以內,因為在6萬個球體同時釋放的情況下,微小的重量偏差都可能導致整體效果的顯著變化。”
壓軸環節的金球
在整個創作過程中,張藝謀導演始終保持著對藝術細節的極致追求。趙曉宇舉例說明:“在‘神鼓·影子’單元中,我們最初為8米寬的投影幕選用的是常規材料。但效果呈現后感覺畫面表現力不夠理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和天津舞美研究所工程師經過七八種不同材質的反復測試,最終選定了一種特殊的柔性材料,才完美實現了導演預期的藝術效果。”
投影幕選用軟性材料
“這臺演出,機械裝置的設計核心在于實現雙重目標:完美的功能性和絕對的隱蔽性。”趙曉宇強調道,“以E區升降臺為例,在靜態時必須與舞臺完美融為一體,而在演出時又能穩定承載演員表演。同樣,F區的車臺系統在待機狀態下與舞臺表面嚴絲合縫,啟用時則能執行精準的多維度動作。這些技術要求都需要達到極高的工程精度標準。”
在談及升降系統的技術設計時,趙曉宇詳細闡述道:“舞臺每個單元因景的升降,造成舞臺缺口,需要補臺技術處理。補臺系統必須同時滿足三項核心技術指標:首先,需要具備與主舞臺同等的承重性能;其次,必須確保與舞臺表面的完美平整度;最后,還要保證系統在長期運行中的穩定性。這三項要求的綜合實現,對工程設計提出了極高的技術挑戰。”
“舞臺設計中,看似微小的調整往往會引發系統性的變化。”趙曉宇解釋道,“例如在‘彝聲·海洋’單元中,當我們調整飛魚的運動軌跡時,發現這一改動會直接影響到威亞系統的整體布局。這促使我們需要重新規劃整個立體空間的使用方案。好在導演為我們預留了充足的時間來優化每個技術細節。”
《彝聲·海洋》
《澳門2049》導演張藝謀與舞美總監趙曉宇
“舞美設計不能只停留在裝飾層面,它必須有自己的‘語言’。”在總結《澳門2049》隱藏式舞臺創作經歷時,趙曉宇這樣強調。“就像莊子說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張藝謀導演的這臺新作給了我一個啟示:不必執著于堆砌華麗的實體布景,有時‘隱’的智慧反而能創造出更震撼的藝術效果。當舞臺能夠在‘顯’與‘隱’之間自如轉換,我們就找到了一種全新的適合中國文化的舞臺美術語言——深刻理解每種非遺藝術特質的基礎上,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強化其藝術表現力。
《澳門2049》不僅是對傳統舞臺設計的突破,更是對舞臺藝術本質的深度思考。通過將現代科技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相融合,創作團隊成功地實現了藝術表達與實際需求的平衡,為未來大型演出的舞臺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這一創新實踐,不僅豐富了中國舞臺藝術的表現形式,也為全球觀眾呈現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