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浙江即將新增一家非營利性質的美術館——莫干山美術館(MAM),這座新興的文化地標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莫干山鎮的中心,由德清縣文化旅游發展集團傾力打造,旨在成為推動地區藝術與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新落成的莫干山美術館(MAM)將在2024年9月28日以開幕展《不止共生——在莫干山的藝術對話》迎接其首批觀眾,展期將持續至2025年2月10日。
莫干山美術館地處滬寧杭金三角中心,地理位置優越,將吸引東部沿海以及內地地區的藝術家、藏家和藝術愛好者們。莫干山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的歸隱之地,其自然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美術館和藝術創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美術館的設計融合了現代建筑風格與古典元素,體現了地方特色與國際視野的結合。首展《不止共生——在莫干山的藝術對話》在這一獨特的文化與地理背景下,探索人類與自然、藝術與文化之間的深層次互動。
“不止共生”展覽核心理念
“不止共生”這一概念的啟發來源于自然界中的共生現象,涵義遠不止傳統的共存關系。本次展覽深入探索藝術如何突破共生的傳統框架,探求更深層次的互動與連接。在風景秀麗、歷史悠久的莫干山,展覽嘗試探討藝術如何超越時空限制,展現更廣泛的跨界對話。
在共生的基礎上,參展藝術家們不僅僅滿足于與自然和文化的共存,而是積極回應、挑戰并重新構建這些關系。通過他們的作品,藝術家們在莫干山的壯麗風景中展開對話,繼承并發展了古代文人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并注入了當代視角。
此次展覽匯集了十余位藝術家,他們以獨特的創作手法和敏銳的視覺語言,突破傳統界限,創造出全新藝術表現形式。作品從不同角度和媒介出發,激發觀眾對不止共生概念的深層思考。他們的作品不僅展示了自我、自然與藝術之間的和諧融合,同時也探索了治愈、抒情與簡明敘述的主題,體現了對和諧與真實的追求,詮釋了“不止共生”的深遠意義。
展覽由數個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圍繞“不止共生”的核心理念。
自然與人的對話:
孫子垚 秋意濃 2024 生宣、墨、水性綜合顏料 | 215 × 275 cm
孫子垚 海 2022 綜合紙本水墨 | 246 × 150 cm
通過孫子垚的作品《童年》《海》和《秋意濃》探討自然與人內心世界的共鳴問題。這些作品使用生宣、墨和水性綜合顏料,表現了自然景觀與人的情感之間的微妙聯系。
單飛達 樹的空間秩序 2022 - 2023 布面丙烯、色粉筆 | 369 × 155 cm
劉志成《終端叢林-晨昏線》 2022 布面油畫 | 150 × 150cm
文化與自然的融合:
姜淼 天眼 2023 木板丙烯刀刻 | 90 × 55 cm
姜淼的木板丙烯刀刻作品《天眼》從宏觀角度審視人類與自然的互動,挑戰觀者對自然界的傳統認知。
李文鵬 崇阿 2024 木刻版畫 | 180 × 90 cm
李文鵬的木刻系列《游遇》通過描繪不同的旅行場景,探索文化與自然在不經意間的相遇與共鳴。
時間與空間的超越:
時硯亮 通道 2018 布面丙烯 | 62 × 82 cm
時硯亮的《通道》通過布面丙烯探討時間和空間的相互滲透,如何影響我們對周圍環境的感知和理解。
游雯迪 害羞 2016 絹本水干 | 30 × 90 cm
跨界藝術對話:
展覽不僅限于傳統的繪畫和雕塑,還包括現代媒介和實驗性藝術形式。
陳文令 平衡之巔 2019 綜合材料 | 50 × 50 × 133 cm
陳文令的《平衡之巔》展示了一個幽默的場景,一個少年頭頂鏡面鋼球,尋找完美平衡的狀態。這件作品運用了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不僅呈現了視覺上的戲劇性,還寓意著人生中尋求平衡的哲學思考。通過“小紅人”這一經典形象的創新展現,作品探討了中庸之道和圓融之學的精髓。
陳文令 彩虹 2013 銅、烤漆 | 300 × 121 × 196 cm
另一作品《彩虹》,屬于“紅孩兒”系列,這些雕塑作品以其明亮的色彩和充滿力量的造型捕捉觀眾的目光,反映了藝術家對特定時代環境的深刻審視和體驗。通過這些作品,陳文令不僅展示了對生活的積極態度,還試圖喚起人們對童年無邪時光的回憶和眷戀。
景曉雷 預言 2013 - 2016 不銹鋼 | 160 × 160 × 160 cm
景曉雷的《預言》是對未來世界的一種設想,其中科技和工業元素代替自然,與人類結合形成一種異化的生命形式。這件作品通過強烈的金屬質感和后現代設計美學,營造出一個“末日”文明的視覺影像。作品中融入了對科技、宗教、戰爭等當代重要議題的批判和思考,挑戰觀眾對未來社會形態的想象和理解。
陳卓 蓮舟泛錦 2022 不銹鋼、銅 | 330 × 120 × 150 cm
陳卓的作品《蓮舟泛錦》使用不銹鋼和銅材料,探討工業與自然材質的結合。
田禾 水 No.1、水 No.2、水 No.3 不銹鋼 | 100 × 100 × 100 cm
田禾的《水系列》利用雕塑語言表達對自然資源的人類意識和行為的探討。他將水這一自由流動且充滿生命力的元素,轉化為各種不同大小和比例的立方體形態,這種形式的選擇象征了人類對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每一個水立方都是對自然流動狀態的一種人為截取,反映出我們日常生活中對自然資源的索取與消費。
朱劍非 融 2021 鋁合金,PCB | 50 × 50 × 15 cm
朱劍非的作品《融》通過一個機械裝置的轉動,展示黑色與白色沙粒的混合過程。這一過程不僅是物理現象的展示,也象征著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不同文化和思想的碰撞與融合。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界限分明的黑白沙粒逐漸混合,形成了一種新的色彩和視覺效果,象征著文化融合后的新現實和新價值。
藝術的展望
莫干山美術館的最新展覽《在莫干山的藝術對話》不僅是藝術展示,更是一個文化對話的平臺。本次展覽特別強調藝術與環境的深度融合,挑戰傳統藝術表現的界限,用各種材料和技術手段重新定義人與自然的關系通過啟發性的藝術作品,激發觀眾對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深層次互動的思考,并促使公眾重新審視自己與自然的關系。
展覽不僅展示藝術作品,還通過互動與教育活動,提供深入了解創作背景與理念的機會,促進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交流,并為藝術評論家與學者提供討論當代藝術與環境議題的平臺。
森山大道 巴黎88/89 1988 明膠鹵化銀 | 60.5 × 80.5 cm
通過這樣的展覽,莫干山美術館不僅強化了其作為國際藝術和文化交流平臺的地位,也展示了其對藝術探索和文化深度挖掘的承諾,進一步推動公眾對藝術在社會和環境議題中作用的理解和欣賞。
貝杰爾·查克堅 光輝與陰影 2023 布面丙烯 | 102 × 94 cm
莫干山美術館的建筑設計注重環境的和諧與可持續性,通過自然光線與開放的空間布局,創造出一個既適合展示藝術作品,又能引發觀眾深思的環境。美術館不僅是展示場所,亦肩負教育與研究的使命,致力于成為藝術文化傳播的樞紐。
未來,莫干山美術館計劃通過國際合作與項目創新,鞏固其國內外藝術交流平臺的地位,繼續探索更廣泛的社會、文化與環境議題。
更多海外藝術家參展作品
荒木經惟 EROTOS#7 1993 鉑金印相 | 61 × 81 cm
吉恩·盧克·福格斯 野蠻時代 2023 布面丙烯 | 210 × 100 cm
德里克·巴爾默 梅里達庭院 2015 布面丙烯 | 51 × 61 cm
路易吉·賈科貝 更改 2024 布面丙烯 | 30 × 30 cm × 24
細江英公 鎌鼬#37 1968 明膠鹵化銀 | 60.5 × 80.5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