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格爾》表演活動現場
為積極踐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8月22日,中國工藝美術館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重磅推出“遇見非遺”:活態史詩《江格爾》社教活動。
《江格爾》表演活動現場
本次活動邀請了來自新疆16個縣市22個團隊的多級非遺傳承人和200余位民間藝人展示《江格爾》史詩,以及與之相關的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蒙古族呼麥歌唱藝術、格薩(斯)爾和蒙古族長調民歌,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祝贊詞、蒙古族綽爾、蒙古族呼麥、新疆溫泉縣蒙古族短調民歌、蒙古族托布秀爾音樂和蒙古族薩吾爾登等。
國家級非遺項目江格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滿都來發言
國家級非遺項目江格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道爾吉·尼瑪表演
活動中,國家級非遺項目江格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滿都來、道爾吉·尼瑪、國家級非遺項目蒙古族呼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級傳承人巴圖巴依爾和新疆江格爾文化旅游中心創始人同古龍對史詩《江格爾》和各自傳承的國家級非遺項目進行了簡要介紹。
新疆江格爾文化旅游中心創始人同古龍發言
“本場活動展示團隊中的不少成員,其實就是蒙古族的普通民間藝人,這些國家級非遺項目就是他們日常勞作、生活中的一部分。希望可以通過他們對日常生活的樸實展示,讓更多的觀眾認識這些普通又閃閃發光的民間藝人,更多地了解他們對自然、對家鄉、對美好生活的熱愛。”新疆江格爾文化旅游中心創始人同古龍動情地說。
《江格爾》表演活動現場
活動中,多位少兒藝術團的成員還為觀眾展示了江格爾說唱《江格爾十二勇士頌》,青澀但嘹亮的歌聲、質樸卻整齊的動作、展示出史詩《江格爾》的傳承,博得現場的熱烈掌聲。
演員與觀眾互動現場
活動尾聲,生活情景劇《草原生活》的展示中,民間藝人們手持日常生活中會用到的器具:奶制品器具、毛氈器具等等,走下舞臺與觀眾互動,呈現出統一的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和諧氛圍。
《江格爾》表演活動現場
曠遠悠長的曲調、熱烈奔放的舞蹈,馬頭琴、托布秀爾、手風琴、口琴、綽爾、羊皮鼓等樂器演奏……伴隨史詩《江格爾》及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汁原味的活態展示,觀眾們仿佛置身遼闊的草原,沉浸式感受蒙古族的宇宙觀和世界觀、傳統知識和民間智慧,理解蒙古族與自然環境和歷史的互動,體悟其所傳遞的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創造力。
《江格爾》表演活動現場
蒙古族民間長篇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三大史詩”之一,主要敘述江格爾帶領十二位雄獅英雄和六千名勇士,同形形色色的敵人進行頑強斗爭,保衛和平的英雄事跡,堪稱實至名歸的民族文化百科全書。
活動海報
據史學界推測,《江格爾》史詩大約產生于1500年前,形成于15-17世紀。新疆是江格爾的發源地、傳承地和繁榮之地,長期在民間口頭流傳,經過歷代人民群眾,尤其是演唱《江格爾》的民間藝人江格爾齊的不斷加工、豐富,篇幅逐漸增多,內容逐漸豐富,在新疆各地區的土爾扈特、厄魯特、和碩特、烏梁海和察哈爾等各部族人中形成的一部橫跨歐亞大陸的巨型史詩。迄今國內外已收集近350個章節,400萬行字。2006年,國務院批準江格爾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本文圖片由中國工藝美術館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