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网站,亚洲人成在线播放,av三级国产A级水,国内精品久久久www

藝術中國

中國網

只有法國才有“印象派”嗎?帶你去漢堡美術館看一看(上)

只有法國才有“印象派”嗎?帶你去漢堡美術館看一看(上)

時間: 2023-02-16 11:10:19 | 來源: 藝術中國

撰文李莞潸

只有法國才有“印象派”嗎?以國別來定義印象派是必要的嗎?收藏有大量印象派作品的德國漢堡美術館特別推出“印象派:德法相遇”年度大展,重新審視印象派這一現象級的現代主義藝術運動。

“印象派:德法相遇” 特展(IMPRESSIONISM:Franco-German Encounters)海報&現場,展館:德國漢堡美術館 (Hamburger Kunsthalle),展覽時間:2022.10.29-2023.12.31

80余件法德兩國印象派作品同場展出,不再按國家分開展示,而是并肩而立,以“肖像”、“風景”、“舞臺”、“城事”和“靜物”五個章節作為主題展開。這種呈現既突出了德法兩國之間的差異,也彰顯了二者的共同特征。馬奈、雷諾阿、莫奈與馬克思·利伯曼領銜的“德國印象派三巨頭”相遇了,一起來看看萊茵河兩岸畫家的筆下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城·事 | City and Leisure

對于歐洲城鎮生活來講,19世紀后期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肉眼可見的日常生活變化成為印象派著重表現的主題。莫奈畫下了背景中煙囪林立的滑鐵盧大橋,“德國印象派三巨頭”之一的洛維斯·科林斯則留存下了漢堡港區的繁忙景象。

上圖:莫奈(法國,Oscar-Claude Monet,1840-1926),“滑鐵盧大橋”(Waterloo Bridge),1902;下圖:洛維斯·科林斯(德國,Lovis Corinth,1858-1925),“View of the K?hlbrand”,1911

洛維斯·科林斯比莫奈小18歲,出生于“容克貴族發源地”東普魯士地區。描繪下漢堡港區的“印象”后,科林斯接替馬克斯·利伯曼成為“柏林分離派”的新任主席。幾年后科林斯遭受中風,后遺癥使其筆觸愈發呈現出表現主義的特征。

冒著煙的煙囪是工業化進程的見證,也是經濟繁榮的象征;而對中產階級生活的描繪,則在捕捉城市生活之精神。

上圖:馬克思·利伯曼(德國,Max Liebermann,1847-1935),“Evening at Uhlen-horst Ferry”,1910;下圖:皮埃爾·博納爾(法國,Pierre Bonnard,1867-1947),“Lantern Procession on the Outer Alster”,1913

馬克斯·利伯曼將印象派從法國帶入德國,皮埃爾·博納爾則是法國藝術社團納比派的代表畫家,幾乎創作于同期的湖上泛舟圖,二者有何異同?

上圖:保羅·塞尚(法國,Paul Cézanne,1839-1906),“Am Quai de Bercy in Paris”,約1875/76;下圖:格雷琴·沃爾威爾(德國,Gretchen Wohlwill,1878-1962),“餐館花園”(Wirtshausgarten),1912

德國女畫家格雷琴·沃爾威爾是漢堡分離派的創始成員之一,曾于1909年前后師從亨利·馬蒂斯。保羅·塞尚畫中巴黎港口的碼頭工人,下班后大概也會像格雷琴筆下的人物一樣去餐館喝幾杯酒吧。

戲夢 | Staged Figure

對于印象派畫家而言,舞臺是靈感的源泉。歌劇、戲劇、芭蕾舞和歌舞表演之所既是他們的消遣勝地,也是藝術的新題材。

左圖:德加(法國,Edgar Degas,1834-1917),“Grand Arabesque,Second Position”,青銅,1882-1895(Cast 1926);右圖:羅丹(法國,Auguste Rodin,1840-1917),“Pierre de Wiessant”(群雕作品「加萊義民」中的一個人物),青銅,1885

作為社會名流的舞者和演員是備受追捧的模特,他們用極富表現力的姿態在印象派畫家的作品中重生。

左上:馬奈 (法國,édouard Manet,1832-1883),“讓-巴蒂斯特·福爾所扮演的哈姆雷特”(Jean-Baptiste Faure in der Oper“Hamlet”von Ambroise Thomas),1875/77;右上:馬克斯·斯萊沃格特(德國,Max Slevogt,1868-1932),“The Black d'Andrade”(黑),1903;左下*:馬克斯·斯萊沃格特,"The White D'Andrade"(白),1902;右下*:馬克斯·斯萊沃格特,“The Red d'Andrade”(紅),1912

法國著名歌劇男中音讓-巴蒂斯特·福爾和葡萄牙男中音德安德拉德都是當時劇場名角中的頂流,前者是莎翁歌劇中的哈姆雷特,后者是莫扎特歌劇中的唐璜。福爾同時也是一位印象派藝術的狂熱收藏家,光是馬奈的作品就收藏有60余幅。德安德拉德則與“德國印象派三巨頭”之一的馬克斯·斯萊沃格特是摯交好友,馬克斯·斯萊沃格特以德安德拉德為主角創作的“紅白黑”肖像系列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左圖:馬奈 (法國,édouard Manet,1832-1883),“娜娜”(Nana),1877;右圖:洛維斯·科林斯(德國,Lovis Corinth,1858-1925),“梳妝臺前的夏洛特”(Charlotte Corinth am Frisiertisch),1911

“戲”并不局限于舞臺,非專業演員也能于日常“登臺表演”。在家中、在沙龍,在市中心的廣場,在咖啡館或是公園……沒普通人(尤其是上流社會的成員)也能彰顯存在感,并享受那些落在自己身上的目光。

帶有異國風情的動物亦成為追光燈下的焦點。

上圖:歐仁·德拉克羅瓦 (法國,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虎與蛇”,約1854;下圖:馬克斯?斯萊沃格特(德國,Max Slevogt,1868-1932),“ 叢林猛虎”(Tiger in the Jungle),1917

在新落成的動物園中,心潮澎湃的游客頭一次見到巨大的海象或是張牙舞爪的老虎,這足以令人脊背發涼——讓它們出現在畫中,這足以使人身臨其境地再次體驗狂野之感,而且不會發生任何危險。

(未完待續)



只有法國才有“印象派”嗎?帶你去漢堡美術館看一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