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海報
《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編纂工作歷經漫漫17年,走訪全球260余家文博機構,收錄12479件(套)中國繪畫藏品,如千里江山圖、貨郎圖、搗練圖、聽琴圖、送子天王圖……涵蓋了絕大部分傳世的“國寶”級繪畫珍品,是迄今藏品收錄最全、規模最大的中國繪畫圖像文獻集成。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先秦漢唐、宋、元畫特展”于3月10日正式開幕,丹青國寶因為“中國歷代繪畫大系”重新相聚于浙江美術館,是迄今為止最全的中國繪畫圖像文獻展。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先秦漢唐、宋、元畫特展現場
2022年3月10日,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先秦漢唐、宋、元畫特展,在浙江美術館拉開帷幕。本次展覽由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浙江大學、中國美術學院共同主辦。
“中國歷代繪畫大系”項目由浙江大學、浙江省文物局編纂出版,是習近平同志2005年親自批準,17年來一直高度重視、持續關注,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的一項規模浩大、縱貫歷史、橫跨中外的國家級重大文化工程。“大系”至今共收錄海內外260余家文博機構的中國繪畫藏品12479件(套),涵蓋了絕大部分傳世的“國寶”級繪畫珍品,是迄今為止同類出版物中藏品收錄最全、圖像記錄最真、印制質量最精、出版規模最大的中國繪畫圖像文獻集成。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先秦漢唐、宋、元畫特展“漢唐奇跡”展廳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先秦漢唐、宋、元畫特展“宋韻無盡”展廳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先秦漢唐、宋、元畫特展“宋韻無盡”展廳
展覽分為“盛世修典”“久久為功”“大國寶藏”“轉化發展”四個板塊,利用圖像、文字、新媒體科技等多元化展示手法,呈現了“大系”所反映的中國古代繪畫的宏富成就。展覽里集中亮相的1500余件先秦漢唐、宋、元畫精品的出版打樣稿檔案,是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國繪畫“國寶”的一次重要團聚,更是實證中國美術史博大精深的生動實踐。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先秦漢唐、宋、元畫特展“無界之境”展廳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先秦漢唐、宋、元畫特展“無界之境”展廳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先秦漢唐、宋、元畫特展“無界之境”展廳
在敦煌研究院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下,浙江大學把利用全球領先3D石窟復原技術等比例復制的中國四大石窟——敦煌、云岡、龍門、大足,以及四川安岳石窟和浙江杭州西湖石窟中的若干個典型洞窟,和唐代佛光寺的數字化成果,匯聚到“東南佛國”杭州,使大家進一步了解中國石窟藝術、建筑藝術對歷代繪畫的深遠影響。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先秦漢唐、宋、元畫特展“轉化發展”展廳
同時,本次展覽以“藝術+科技”為理念,特甄選來自浙江大學、中國戲曲學院、上海大學、同濟大學、廈門理工學院、廣東工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昆明理工大學等院校的近10組優秀數字藝術作品聯袂展出,以“數字化共享”為宗旨,通過使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動態捕捉、眼動儀等科技手段,賦予傳世古畫新的藝術生命,展現了在高新科技發展引領下,當代高校學子藝術創作的新探索。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先秦漢唐、宋、元畫特展現場
作為浙江省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的重要文化項目之一,本次展覽在浙江美術館舉辦,意義特殊,規模空前。展出內容分布于浙江美術館1、4、5、6、7、8、9、10、11、12號廳及天光長廳、藏品陳列展廳,總展陳面積近一萬平米,是近年來浙江美術館舉辦的體量最大、使用展廳最多的同展期同一主題展。
本次展覽于3月10日正式開幕,將持續至4月20日。
第一部分 盛世修典(中央大廳)
中國歷代繪畫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物質載體之一。由浙江大學、浙江省文物局編纂出版的“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是 2005年習近平同志親自批準,多年來一直高度重視、持續關注,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的一項規模浩大、縱貫歷史、橫跨中外的國家級重大文化工程。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先秦漢唐、宋、元畫特展現場
“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共收錄海內外 260余家文博機構的紙、絹(含帛、綾)、麻等材質的中國繪畫藏品 12479件(套)。其中國內藏品 8910件(套)、國外藏品3569件(套),涵蓋了絕大部分傳世的“國寶”級繪畫珍品。先后編纂出版《先秦漢唐畫全集》《宋畫全集》《元畫全集》《明畫全集》《清畫全集》共計 66卷 240余冊。這是迄今為止同類出版物中藏品收錄最全、圖像記錄最真、印制質量最精、出版規模最大的中國繪畫圖像文獻。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先秦漢唐、宋、元畫特展現場
“中國歷代繪畫大系”被列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并被列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和《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項目實施過程中,始終得到中宣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財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務院臺辦、國家文物局、中國文聯、中國美協、國家出版基金規劃辦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等各級各部門領導,以及海內外眾多文博機構與廣大專家學者的大力支持。
“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的取得,促進了我國的藝術、文化與學術建設,提升了我國的文化形象,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進一步實施好這項工程,對于繁榮中國美術事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先秦漢唐、宋、元畫特展現場
第二部分 久久為功(四號廳)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中國歷代繪畫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人類藝術的瑰寶。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歷代繪畫擁有過輝煌,遭遇過浩劫。新中國成立后,她迎來新生。而今天,她又昂首走進新時代。一部中國繪畫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
第三部分 大國寶藏(五~十三號廳)
17年來,“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堅持最接近原作的影像標準,采用最先進的數字化技術,收集了全世界涵蓋絕大部分中國繪畫精品佳作的數字化圖像。為確保最佳出版品質,項目組反復調圖校色,力求精準再現原作神韻。今天,在這里展出的是“大系”之“先秦漢唐”“兩宋”“元代”三個單元的編纂出版檔案中,用于校準工作的高保真調圖校色打樣稿。通過這些打樣稿,展示了一個傳統原作展覽所難以實現的、超越時空阻隔的中國繪畫史。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先秦漢唐、宋、元畫特展“漢唐奇跡”展廳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先秦漢唐、宋、元畫特展“漢唐奇跡”展廳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先秦漢唐、宋、元畫特展“漢唐奇跡”展廳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先秦漢唐、宋、元畫特展“漢唐奇跡”展廳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先秦漢唐、宋、元畫特展“漢唐奇跡”展廳
漢唐奇跡(先秦漢唐繪畫)
中國繪畫起源甚古,很早即有了以線條為造型基礎的美學特征,并以“狀物形”為基本方向進行了長期的探索。
到漢代,繪畫藝術由“概念性刻畫”逐漸演變成“寫實”風格,呈現出重大的形式轉折。如人物畫,從僵直、無生命的狀態變得“氣韻生動”,宛如發生了“奇跡”。漢唐以降,在佛教中國化的過程中,更多民眾在美術舞臺上顯露頭角。山水、花鳥也逐步擺脫原先作為人物畫背景的依附地位,在中晚唐時期發展為獨立的畫種。
此一階段,宮廷貴族及士大夫階層之中鑒賞與收藏群體的逐步形成、宮廷畫師與民間畫工等職業創作隊伍的日益壯大,繪畫藝術廣布于宮殿、祠堂、寺觀等社會公共空間及各種民間生活場景,使藝術審美逐漸成為社會的集體意識與普遍風尚,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形成與鞏固。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先秦漢唐、宋、元畫特展“無界之境”展廳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先秦漢唐、宋、元畫特展“無界之境”展廳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先秦漢唐、宋、元畫特展“無界之境”展廳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先秦漢唐、宋、元畫特展“無界之境”展廳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先秦漢唐、宋、元畫特展“無界之境”展廳
無界之境(敦煌黑水城繪畫與3D復制典型洞窟等)
從兩漢、魏晉南北朝以至隋唐,在帝王皇室的皈依垂范與上層社會的推波助瀾下,佛教與本土儒教、道教等相融合,寺院營建熱潮遍及全國,隨之演變成為規模空前、曠日持久、社會廣泛參與的美術運動,催生了數以千萬計的融建筑、雕塑、書法、繪畫等于一體的綜合性公共美術空間。其中,石窟寺因其體制雄偉、演替有序,成為宗教理想所幻出之一大美術淵藪。藉此,原為統治階級把持的國家美術資源,大踏步走入社會民眾之日常生活。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先秦漢唐、宋、元畫特展“宋韻無盡”展廳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先秦漢唐、宋、元畫特展“宋韻無盡”展廳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先秦漢唐、宋、元畫特展“宋韻無盡”展廳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先秦漢唐、宋、元畫特展“宋韻無盡”展廳
宋韻無盡(五代宋遼金繪畫)
經過五代時期賡續創新,宋代繪畫的“再現”技術進一步發展,幾近“諸法皆備”,被推尊為中國繪畫藝術的巔峰。濫觴于唐代的山水畫,不僅形容樸茂、四時兼備,而且尺度縱橫、氣韻生動,充分展現出中國人對自然世界的整體美學把握。同時,人物畫技法更趨精微、取材更顯廣博,體現出“以圖鑒史”的磊落格局;花鳥畫則承接西蜀、南唐之流變,工整與野逸俱至,成就數百年不輟之盛景。至此,中國繪畫充分展現出寄托中華民眾俗世情懷與終極夢想的藝術偉力,成為維系民族自信、構建國家共識的重要支柱。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先秦漢唐、宋、元畫特展“桃源春曉”展廳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先秦漢唐、宋、元畫特展“桃源春曉”展廳
桃源春曉(元代繪畫)
元代是中國繪畫的分水嶺。
與唐宋時期相比,元代繪畫呈現出明顯的地區差異性。作為統治中心的北方地區,金代所遺留的北宋繪畫樣式仍保持了強大、旺盛的生命力,成為元代官方或廟堂趣味的代表。而在江南地區,原本依附于朝廷的宮廷畫師及民間畫工重新尋找自己的歷史定位。于是,以“寫意”為追求的文人畫傳統,崛起為繪畫的主要類型,繪畫和書法的言志功能得以充分發揮,極大提升了繪畫表現社會生活的深度與廣度,從而在逐漸消逝的歲月里,共同構筑起永遠的桃源勝地。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先秦漢唐、宋、元畫特展“轉換發展”展廳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先秦漢唐、宋、元畫特展“轉化發展”展廳
第四部分 轉化發展(一號廳)
2014年3月,習近平同志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重要演講,指出:“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大系”工程跨越“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四個五年計劃,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扎實推進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浙江大學將繼續努力,為打造世界一流的藝術學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作出新的貢獻。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先秦漢唐、宋、元畫特展之浙江美術館一景
據悉,為迎接黨的二十大、踐行國家文化發展戰略,“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將陸續開展一系列展覽活動。除本次浙江美術館大展外,今年5月,“大系”將走進“紅船啟航地”浙江省嘉興市,融聚嘉興特色,打造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嘉興樣板”。下半年二十大召開期間,中國國家博物館將舉辦“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專題展覽,以史為脈、以美為媒,充分展示浩瀚深邃的中華文化精神。
部分展出作品:(圖片來源于網絡)
引路菩薩圖 大英博物館唐 佚名 絹本設色 80.5×53.8cm 先秦漢唐 英藏敦煌藏經洞出土圖像
唐人宮樂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 唐 佚名 絹本設色 65×103cm 先秦漢唐 臺北唐畫第二卷 第一冊
匡廬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 五代梁 荊浩 絹本設色 185.8×106.8cm 宋畫全集第四卷第一冊
乞巧圖 大都會博物館 五代 佚名 絹本設色 162.0×111.0cm 宋畫全集第六卷第三冊
八達春游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 五代梁 趙喦 絹本設色 161.9×102cm 宋畫全集第四卷第一冊
溪山行旅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 宋 范寬 絹本設色 180×104cm 宋畫全集第四卷第一冊
早春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 宋 郭熙 絹本設色 158.3×108.1cm 宋畫全集第四卷第二冊
歲朝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 宋 趙昌 絹本設色 103.8×51.2cm 宋畫全集第四卷第二冊
文會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 宋 趙佶 絹本設色 184.4×123.9cm 宋畫全集第四卷第三冊
大勢至菩薩 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13世紀 佚名 絹本設色 155.5×62.5cm 宋畫全集 俄藏西夏黑水城出土圖像
虞山林壑圖 大都會博物館 元 倪瓚 紙本墨筆 94.6×36.9cm 元畫全集第五卷第三冊
(提示:以下作品請順時針轉動手機查看)
鵲華秋色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 元 趙孟頫 紙本設色 28.4×93.2cm
趙氏三世人馬圖 大都會博物館 元 趙孟頫/趙雍/趙麟 紙本設色 30.2×178.1cm 元畫全集第五卷第三冊
王羲之觀鵝圖 大都會博物館 元 錢選 紙本設色 23.2×92.7 元畫全集第五卷第三冊
展覽石窟介紹:
云岡石窟第6窟南壁“文殊問疾”屋形龕
北魏(平城時代)
摩崖石窟云岡石窟第6窟南壁
等比例高保真3D打印復制
原造像位于云岡石窟第六窟南壁門楣正中。第六窟為中心塔柱窟,東西寬約13.8米,進深約13.4米,窟高約14.4米。是云岡石窟中保存最好,內容最豐富的一個洞窟,有“中華第一偉窟”之稱。“文殊問疾”表現的是《維摩詰經》第十一品“菩薩行品”的故事情節。整個屋形龕建筑構件逼真細膩,殿宇裝飾豪華氣派。屋檐帷幕之下,端坐著三位姿態各異的圣者,分別是釋迦牟尼、文殊和維摩詰。特別是維摩詰居士,頭戴尖頂幃帽,身著大氅,右手舉麈尾,側身似與菩薩對話,神形兼具。這幅雕刻場面是云岡石窟現存28幅《維摩詰經》變相雕刻中保存最完整、最宏大的一幅,也是云岡石窟佛教故事造像的上乘之作。其龕形刻畫的建筑形象是研究北朝建筑史的重要圖像資料。
龍門石窟古陽洞四大北魏龕
北魏(洛陽時代)
摩崖石窟龍門石窟古陽洞北壁
等比例高保真數字化3D打印復制
原四大龕位于古陽洞北壁上層,距地有五米余高,是古陽洞中有計劃布局開鑿的最早龕像,亦是龍門石窟造像之始。東起分別是始平公造像龕、魏靈藏造像龕、楊大眼造像龕以及N134龕(北第134龕)。始平公、魏靈藏、楊大眼三座造像龕均為一佛二菩薩三尊式組合。主佛著袒右式袈裟,具有中亞服飾特征,與云岡石窟一期二期風格相承繼。N134龕內雕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主佛已改著褒衣博帶式雙領下垂佛衣,下擺密褶稠疊,此為孝文帝漢化改革政策在龍門造像服飾上的反映,表明北魏造像進入了全面漢化的時代。
這四座佛龕是古陽洞造像的代表,以其獨特的形象、細膩的雕刻手法、繁復的裝飾藝術、高超的技藝水平,反映出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南北交流、東西融合的盛況,豐贍粹美,難以言表。三大龕造像隨龕雕鑿的造像題記碑,也是入選“龍門二十品”的北魏書法圣品。
敦煌莫高窟第57窟
初唐
摩崖石窟莫高窟第57窟
等比例高保真數字化3D打印復制
原窟開鑿于7世紀30年代,屬于中小型洞窟。其前室已毀壞,僅保存甬道與主室,洞窟頂部為覆斗形,平面為方形,西壁開有一佛龕,是一個典型的殿堂式洞窟。西壁佛龕為一個雙層龕,平面特點是大開口淺龕的中部又退進一層較深的龕,形成凸字平面。雙層龕是隋朝時期非常流行的一種龕形,到唐代初期,有些洞窟還采用這種龕形,到晚期已經不再使用。這種雙層龕可增加佛龕的面積,使塑像看起來不太擁擠。佛龕中的塑像是一佛二弟子四菩薩。
57窟規模雖小,然彩塑和壁畫都展示出細膩精妙的藝術特征,為初唐時期敦煌石窟的代表窟之一。敦煌研究院對洞窟的三維重建和壁畫保真復原,充分展示出博大精深的敦煌石窟藝術。
敦煌莫高窟第45窟
盛唐
摩崖石窟莫高窟第45窟
等比例高保真數字化3D打印復制
原窟開鑿于盛唐。覆斗形頂窟,西壁開深龕,四壁滿繪壁畫。
西壁龕塑像,原系九身,龕外兩側力士像已毀,現存七身,為唐代的原作,是唐代雕塑藝術杰作。塑像以佛像居中,左右縱向對稱列侍弟子、菩薩、天王,尊像人物因身份不同,靜動、文武并俱,表情氣質截然有別。左右兩側的菩薩造型,頭束高髻,赤裸上身,斜披天衣,腰束長裙,長裙衣紋一頭上提,一頭漸下漸沒,從兩腿間后飄,細節精彩,為敦煌盛唐塑像的杰出代表。北側的天王發髻高挽,渾身鎧甲嚴身,左手叉腰,右手握拳,眉頭攢起,濃眉高揚,雙目圓睜,鼻子碩大,兩顴隆起。寬大的下巴,粗壯的脖頸,濃重的黑眉,上翹的胡須,密集的鬢毛,無不表現出胡人將軍威風強悍的特點,是盛唐塑像凜凜寫實風格的卓越代表。龕頂龕壁滿布壁畫:龕頂繪釋迦牟尼、多寶二佛并坐;南壁北壁各分排繪菩薩十一身。
此窟的左壁(南壁)繪有觀音經變,右壁(北壁)繪有盛唐畫觀無量壽經變,東壁門兩側壁分畫觀音、地藏菩薩像。作為敦煌莫高窟典型洞窟,其塑像、壁畫,不論從造型特點,還是題材內容布局,壁畫的構圖、技法,都對唐以后其他地區的石窟寺有廣泛影響。
南壁的觀音經變,取材于《法華經》“觀音普門品”。畫面居中為觀音菩薩像,面部豐腴,翠眉明眸,端莊慈祥,披帛隨身,瓔珞璀璨環繞,艷而不俗。兩側上部的觀音三十三身,是觀音菩薩變成三十三種不同人物為不同的信士演說佛經;下部的有求必應、救苦救難場面,寫實性極強,其中監獄圖,航海遇難圖,砍頭圖,求男得男、求女得女圖,商人遇盜圖等,畫面描繪生動、驚心動魄,皆可被視作對唐代現實社會的真實描摹,是中國唐代人物畫發展的重要成就。
北壁繪的觀無量壽經變,畫面主體為“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中現出一片宮殿樓閣,曲欄平臺,氣勢磅礴,輝煌壯麗。無量壽佛結跏趺坐于蓮花寶座,觀音、勢至菩薩分列左右,圣眾圍繞,莊嚴肅穆。平臺上樂隊分列,演奏法樂;舞伎揮臂擊鼓,踏腳而舞,巾帶旋轉,節奏激揚,迦陵頻迦(妙音鳥)亦撥彈琵琶,載歌載舞,表現圣眾們沉浸于蘊含哲理的法音法樂的自在情態。兩側繪有“未生怨”故事和“十六觀”。左右兩側壁畫構圖為自下而上排列的連環畫式。左側的“十六觀”畫面表現韋提希夫人因緣采用十六種觀想法,往生西方凈土故事。其人物、故事、建筑、場景,反映出中國繪畫的卓越創造力和寫實能力。
大足北山觀無量壽佛經變相龕
晚唐
摩崖石刻大足石刻北山佛灣第245龕
等比例高保真數字化3D打印復制
全龕造像據《觀無量壽經》。規制宏大,構圖嚴謹,刻工細膩,人物多達580余尊,經幢和樓閣建筑42座,各種物件四百余件。
龕正中為阿彌陀佛、觀音、大勢至菩薩像,合稱“西方三圣”。其上部刻“西方極樂凈土”,中部刻“三品九生”,下部和龕外左右側門柱刻“未生怨”及“十六觀法”。此類題材在敦煌壁畫中常見,并有大量粉本流傳,繪刻不斷。但依據其繪畫粉本,如本龕精雕細刻者,實屬少見。
安岳石窟毗盧洞“紫竹觀音”像
宋代
摩崖造像安岳石窟毗盧洞石刻造像第5龕
觀音經變龕之主尊紫竹觀音造像
等比例高保真數字化3D打印復制
該龕造像為“觀音經變”題材,龕內左右兩側尚存明代續雕的“觀音救難圖”。
主尊造像為圓雕觀音造像,位于龕內中部,半結跏趺坐,背倚浮雕的紫竹和柳枝凈瓶,頭戴鏤空花冠,花冠中部為化佛;上身穿短袖薄紗,袒胸裸肘,瓔珞垂墜于胸腹,下身著長裙,衣裙飄逸,富于動感,主尊造像于一弧形荷葉上,上身稍向左側,左手撐葉面,右手放于膝蓋上;左腳懸于蓮臺,腳踏蓮蕊,右腿彎曲上翹,腳踏蓮葉之上。俗稱該造像為“翹腳觀音”,又名“紫竹觀音”。
巴蜀地區流行水月觀音信仰,雕鑿創自唐代的水月觀音造像時間較早,因此在巴蜀地區現存水月觀音造像較多。毗盧洞水月觀音造像屬巴蜀水月觀音造像中的精品之作,其與同時期不同地域水月觀音造像、壁畫的呼應,說明中國佛教信仰和藝術傳播交流時空的深廣。
杭州西湖煙霞洞吳越觀音像
吳越時期
摩崖造像杭州西湖南山石刻煙霞洞洞口
等比例數字化3D打印復制
楊柳、白衣兩觀音立像分別位于煙霞洞口東、西側,因巖雕成,守護煙霞洞主尊和十八羅漢造像群,承唐啟宋,是吳越國造像中的瑰寶。
兩身觀音造像均頭戴高寶冠,中飾化佛。背光的火焰紋和纏枝花草紋,具有典型的吳越國時期造像風格。東壁觀音,俗稱楊柳觀音,面相長圓靜雅。整體比例協調,以圓肩、平胸、鼓腹的形象將觀音菩薩的悲天憫人、寧靜慈悲刻畫入微。右手執楊柳枝,左手執凈瓶,身穿天衣,飾項鏈、瓔珞、臂釧、手鐲,延續了唐代觀音造像的特征。西壁觀音,俗稱白衣觀音,足踏祥云蓮座,頭戴風帽,身披大衣,面相圓潤飽滿,嘴角含笑,體態呈優美S形,雙手姿態嫻雅,交搭腹部,右手持念珠,與垂落的衣褶渾然一體,于莊嚴中透出親和力,為后世流行的白衣觀音形象,也開啟了宋代觀音造像新風。
杭州西湖飛來峰青林洞盧舍那佛會
北宋
摩崖造像題記杭州西湖飛來峰青林洞洞口第5龕
等比例高保真數字化3D打印復制
北宋乾興元年(1022)胡承德造。高146厘米,寬150厘米。壸門式花頭龕,內淺浮雕盧舍那佛會的佛菩薩天王等造像共17身,技法高超,形象生動,為江南宋代浮雕精品。周邊有蘇頌、林希、西泠印社創社四英等七品訪造像題刻。今年恰逢造像1000年,駐足觀瞻,如愿殊甚。
杭州西湖飛來峰冷泉溪南岸布袋彌勒及十八羅漢像
南宋
摩崖造像杭州西湖飛來峰冷泉溪南岸第68龕
等比例高保真數字化3D打印復制
利用自然巖勢圓雕布袋彌勒及拱衛的十八羅漢群像,形象傳神,結構完整,為江南宋代造像精品。其中布袋彌勒形象為宋元時期江南地區特有,有從神壇走入民間的親切感,雅俗共賞,喜慶祥和,是佛教中國化、世俗化的實證。
(本文圖文資料由“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展覽組委會提供,現場攝影:王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