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晴 《偶然》 布面綜合材料 240x280cm 2019
文/張晴
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具有其獨特性,千百年以來名士輩出,詩文璀璨,形成了具有世界性、當代性、民族性的當代文化。我的從藝歷程,也是扎根腳下這塊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
我自幼生活在蘇州文衙弄,與明代文征明故居藝圃為鄰。自七歲起,祖父便在敦倫堂嚴格地督導我習書,督促我養成了每天習書的習慣,激發了我學書的興趣與信心。
每日臨帖不是簡單地抄書。早晨讀帖、白天臨帖、晚上默帖,每臨一個字皆嚴格把關,做到一字一關。例如臨“天地玄黃”時,若“天”字沒寫好,那就一遍又一遍地臨,直至寫好“天”字,方可寫“地”字?!暗谝粋€字寫不好,第二個字很難寫好”,這是父親常叮囑的一句話。
張晴 《等待》 布面綜合材料 145x235cm 2020
為了讓我在藝術上全面提升,父親率我拜章太炎弟子毛羽滿為師。羽滿恩師精詩詞、藏書畫、善鑒賞,對我做了一個全面的規劃與安排:由其教授我聲韻,由瓦翁先生教授我書法,由張辛稼先生教授我花鳥畫,由吳羖木先生和吳振聲先生教授我山水畫,由吳吉如先生教授我人物畫、古琴和攝影,由張寒月先生教授我篆刻及拓印。
羽滿恩師是我父親的摯友。拜師時,他送我的見面禮便是一本歐陽詢九成宮楷字帖,還有一錠從清宮庭中流傳出來的煙墨。隨后,他帶我去拜書法家瓦翁先生為師。羽滿恩師當即吟出一聯,由瓦翁先生書贈與我。上聯為“自是君身有仙骨”(杜甫句),下聯是“但開風氣不為師”(龔自珍句)。此聯寄托了兩位恩師對我藝術與人生的厚望。
張寒月先生是印學虞山派的傳人,我常去他家學習治印。他為我刻了三方印作為見面禮:“吳門張晴”(趙古泥法)、“張”(圓形姓印)、“日青畫”。羽滿恩師為我取“日青”之名用于書畫。此后,我在書法、繪畫及作文時也常用“日青”之名。
張晴 《迷墻》 紙上自制彩墨 83x129cm 2015
為了讓我肅敬章氏學業,羽滿恩師攜我前往章太炎先生老宅,拜見章太炎夫人湯國梨先生。90多歲的湯先生敏捷且健談,目光有神,當即送我《章太炎重訂三字經》,循循善導,句句誦讀。
羽滿恩師像個教育總監與督導,全面了解我向各位先生求教的過程。每周,當我完成了各位先生布置的功課,須先面呈羽滿恩師,所有作業在獲得他認可后,方能去向各位先生求教。當然,各位先生對我的指導內容也會稟告羽滿恩師。我自幼習書也極其習慣這種嚴謹的傳統教育模式。
張晴 《玫瑰大地》 紙上自制墨 170x390cm 2015
我最喜歡聽羽滿恩師說民國風云及名人軼事,因為那些人與事都與他有著各種關聯。雖然他長年抱病臥床,又有嚴重白內障,可是他用6B的鉛筆寫一手傳神的張黑女魏碑。筆筆見其錚錚之氣,洞其抱樸守拙的氣質。
他晚年的詩文和通信由其口述,均由我記錄,再用工整的字體謄寫清楚,并署名由我謄寫。當時孫中山隨從秘書田恒先生等常收到由我謄寫的書信,他們紛紛來信詢問羽滿恩師“張晴是何許人,書法寫得工整”云云。羽滿恩師每每介紹我均是“張晴小友為我聲韻之學者,善書畫?!庇纱?,我與諸多前輩有了一段“書畫忘年交”的佳話。這讓我在向各位先生求教與各位前輩交游的過程中,進一步領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氣脈和藝術精髓。
張晴 《真如》 紙上自制墨 109x260cm 2018
正是因為先生們的悉心教導,讓我在詩、書、畫諸方面獲得了整體進展。上小學時,我的書法與繪畫已名列榜首,并在小學五年時進入蘇州市環紅少年宮美術班和書法班接受正規訓練。就讀初中時,我對書法和繪畫的熱愛有增無減,家人反而有了擔憂。因我家祖輩一直奉行“工業救國”這一強國理念,希望全家子孫都學工科,而我恰恰把書畫藝術當成了主業。這樣的壓力讓我內心激烈動蕩,卻也堅定了自己對藝術的熱愛。無論家人怎樣勸說,我都執意堅持,并立志無論日后發生什么,都要全心全意地走上為藝術奮斗的道路。
父親雖也勸說,但其內心卻喜歡和贊賞我的堅持。事實上,正是他多年的栽培與諸位恩師的培育,為我踏上藝術之路打下堅實的根基。
19歲生日時,羽滿恩師贈我一首詞,由張辛稼先生書:“年十九,正在用功時,孝以事親須竭力,鄭虔三絕詩書畫,學術要精思”,落款為“張晴小友,調寄憶江南,羽滿倚聲,霜屋老人為之書”。待我長大,分別在中央美術學院和中國美術學院求學,分別在方增先老師和盧沉老師門下學習繪畫與書法,更加體悟到每個時段恩師教誨的深度與溫度。
張晴 《雪山》紙上自制墨 70x229cm 2018
幾十年來,我始終牢記“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的理念,懂得藝術研究與創作不僅要反映當代生活,還要傳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今天,我在藝術創作實踐與思考中,更加領悟到此話的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在汲取古今中外文化養分的過程中,我竭力在繼承中轉化,在學習中創新,在藝術道路上不斷探索,力求在筆墨書寫之間映帶出“中國精神”的源源洪流。
張晴
作者簡介
張晴,策展人,藝術家。1964年生于蘇州市。現任中國美術館副館長;研究館員,博士生導師;中宣部第六批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中組部第二批“萬人計劃”哲學與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文化部優秀專家;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副主任。
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碩士研究生助教班;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系美術史學史專業博士研究生,獲美術學博士學位;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筑系世界建筑理論與歷史博士后。1991年至1999年,任蘇州博物館陳列宣教部主任;1999年至2011年,任上海美術館副館長兼上海雙年展組織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全面負責組織與策劃“上海雙年展”;2011年至2017年,任中國美術館研究與策劃部主任;2017年迄今,任中國美術館副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