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网站,亚洲人成在线播放,av三级国产A级水,国内精品久久久www

藝術中國

中國網

那尊八千噸重,比紐約自由女神像還要高大的雕像在哪里?

那尊八千噸重,比紐約自由女神像還要高大的雕像在哪里?

時間: 2020-06-23 22:34:26 | 來源: 藝術中國

編者按:今天,為紀念衛國戰爭勝利,俄羅斯舉行了75周年閱兵式。為了緬懷先烈、牢記歷史,俄羅斯在20世紀60年代舉全國之力在伏爾加格勒瑪瑪耶夫高地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藝術綜合體。本文作者胥建國曾在25年前去往伏爾加格勒,實地考察了瑪瑪耶夫高地的藝術綜合體。 

本文作者胥建國在俄羅斯伏爾加格勒火車站 胥建國拍攝于1996年

 文/胥建國

25年前夏日的一個清晨,隨著一聲長長的火車笛鳴和減速剎車的晃動,把沉睡中的我,從頭天莫斯科的夢帶到了伏爾加格勒。

挎上背包,拉起行囊,跟著熙熙攘攘的人群走出火車站,立足在寬闊的廣場,回望車站站樓,一種親近感油然而生。淺綠色墻面,奶白色飾邊的站樓是一座標準的斯大林時期建筑。這種樣式的建筑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曾修建過一大批,是中蘇友好的歷史見證。

伏爾加格勒火車站正面二層半圓形拱門內主題雕塑 胥建國拍攝于1996年

車站樓正面二層正中半圓形拱門里放置著一組表現工人、農民和學生的群雕,建筑下方兩側墻壁上還有兩幅表現俄國國內戰爭和衛國戰爭題材的鑄銅浮雕,兩組作品表現了對戰爭艱苦歲月的追憶和對和平幸福生活的贊美。

驅車進入城區,街道和大大小小的樓房宛若擺好的積木,一派新興城市的姿容。許多街頭和建筑墻面都裝飾有各種各樣的雕塑,為城市增添了文化和藝術氛圍。

伏爾加格勒市區某入口主題雕塑 胥建國拍攝于1996年

伏爾加格勒某街區雕塑 胥建國拍攝于1996年

如果不是回溯歷史,誰也想象不出這里在蘇德戰爭期間曾經戰火紛飛,槍林彈雨。整個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從1942年7月17日持續到1943年2月2日,堪稱人類戰爭史上最艱苦慘烈的戰役。

伏爾加格勒唯一留存的戰前建筑 胥建國拍攝于1996年

戰后,為了紀念英雄的城市,重建時陸續修建了近百座有關革命歷史事件的紀念碑和人物雕像,以供人們憑吊和瞻仰。譬如市中心烈士廣場上的無名戰士墓,察里津保衛戰紀念碑,州府大廈前的列寧雕像等。

伏爾加格勒某城區紀念碑 胥建國拍攝于1996年

伏爾加格勒建于南俄羅斯大草原上的伏爾加河畔,地處歐、亞之間的過渡地帶,是連接兩洲水陸的重要交通樞紐。城市最早建于1589年,史稱察里津。1952年為了紀念蘇俄內戰時期在這里指揮著名的察里津戰役并取得重大勝利的軍事領導人斯大林而改稱斯大林格勒。斯大林去世后的1961年,前蘇聯領導人尼基塔·赫魯曉夫(Nikita Sergeyevich Khrushchev1894年-1971年)出于反對個人崇拜的需要,根據其地理位置又將城市改成了現今的名字伏爾加格勒。

伏爾加格勒某廠區紀念性群雕 胥建國拍攝于1996年

伏爾加格勒某城區列寧雕像 胥建國拍攝于1996年

伏爾加格勒現代史上最輝煌的一章就是那場驚心動魄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當時德國法西斯為了切斷伏爾加河,控制高加索地區,繼而北攻莫斯科,達到徹底擊敗蘇聯的目的,先后動用150多萬兵力,企圖攻占城市,城市軍民經過200多天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將德軍全部殲滅,并徹底扭轉了戰局,迫使德國法西斯停止了戰略進攻轉入防御。

伏爾加格勒地處平原,城市周邊最高的地方是瑪瑪耶夫高地,那里也是當年蘇德兩軍激烈爭奪的戰略要地。會戰最激烈階段雙方投入兵力超過200萬,死亡達100萬,僅在高地犧牲的蘇聯紅軍將士就有數萬人之多。為了紀念英雄的城市、緬懷先烈、牢記歷史,蘇聯在20世紀60年代舉全國之力在瑪瑪耶夫高地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藝術綜合體。

這一綜合體堪稱蘇聯時期建造的最具世界影響的藝術工程。它從1959年開啟至1967年完工,歷時8年。工程總設計師是蘇聯著名功勛雕塑家葉夫根尼·武切季奇(Yevgeny Vuchetich,1908-1974)。據說他為了創作好藝術綜合體的主體雕塑《祖國母親在呼喚》,人物的形象參照了自己的妻子,身體造型借鑒了當時蘇聯著名擲鐵餅運動員尼娜·杜巴茲(Nina Dumbadze)的體態。主雕的高度最初是38米,在時任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的指示下,最終確定為52米,在尺度上超過了位于美國紐約的自由女神像”。

藝術綜合體的整體設計是一條依據地勢由下向上的中軸線形式,其間串聯有三個不同造型的水池、一組左右對稱的大型浮雕墻、紀念大廳和主題雕塑。雕塑的主體材料采用的是淺紅色混凝土,材質和色調與周邊環繞綠樹環境十分協調,很好地營造出了紀念園的肅穆氣氛。中軸線上的200個臺階寓意著當年戰事的天數,而主體雕塑周邊則安放著為堅守高地犧牲的34505名紅軍將士的遺體。

瑪瑪耶夫藝術綜合體浮雕《世代銘記》 圖片來源于網絡

邁入綜合體,首先看到的是具有著介紹性功用的浮雕《世代銘記》。作品塑造了一組舉著旗幟、抬著花圈,懷著崇敬心情緩緩走向高地,去緬懷先烈,向英勇的城市捍衛者們致敬的游行隊伍。

沿著長223米、寬10 米,兩側種植有高聳楊樹的坡道,進入的是藝術綜合體的第一個廣場“寧死不屈廣場”。在廣場中間圓形水池里一塊16.5米巨石上雕刻著一位仿佛剛從伏爾加河上挺身躍起的蘇聯戰士。他身材魁梧健碩,一手持槍一手舉著手雷,面容嚴肅地目視著前方,展現出為了保衛城市寧死不屈的堅強意志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瑪瑪耶夫藝術綜合體“寧死不屈廣場”主題雕塑 胥建國拍攝于1996年

瑪瑪耶夫藝術綜合體大型對稱式“殘垣斷壁”右側主題浮雕 胥建國拍攝于1996年

拾級而上,在寬闊的臺階兩側對稱建造著46米長,18米高的浮雕廢墟墻。這座被稱為“殘垣斷壁”的墻體設計宛如一部由石頭雕刻的英雄編年史書,上面成組成片的塑造了大大小小的不同人物,表現了多種環境中蘇聯紅軍戰士英勇戰斗的場面。

當人們走近浮雕墻,會聆聽到當年戰事中許多的實況錄音:敵機轟炸聲,對空射擊的機槍聲,戰士們沖鋒殺敵的呼喊聲,還有當年莫斯科廣播電臺著名播音員列維坦宣讀捷報,號召人們為勝利流盡最后一滴血的洪亮播送。浮雕表現的許多內容還原了歷史樣貌,真實感人。

瑪瑪耶夫藝術綜合體大型對稱式“殘垣斷壁”右側前段主題浮雕 胥建國拍攝于1996年

瑪瑪耶夫藝術綜合體大型對稱式“殘垣斷壁”主題右側中段浮雕 胥建國拍攝于1996年

走過廢墟墻組成的臺階甬道,是位于廢墟墻和擋?墻之間的藝術綜合體的第二個廣場——“英雄廣場”。廣場的中部設計了一個寬25.6米,長86的方形水池,從正面看池水映照著藝術綜合體的主題雕塑及身后的藍天白云,為環境平添了許多幽靜與肅穆。

瑪瑪耶夫藝術綜合體“英雄廣場” 胥建國拍攝于1996年

廣場的左側,一座長約100米左右的墻上篆刻著勇敢打敗敵人的標語,右側依次排放著六座高約6米,由鋼筋混凝土澆筑的人物塑像。六座塑像均由兩個人物組成,分別表現了戰士們英勇戰斗的不同場面,有的在沖鋒陷陣,有的在攙扶傷員,從細節上豐富了藝術綜合體的內容。

瑪瑪耶夫藝術綜合體“英雄廣場”右側雕塑之一 胥建國拍攝于1996年

瑪瑪耶夫藝術綜合體“英雄廣場”右側雕塑之二 胥建國拍攝于1996年

沿著水池走到頂端,迎面長160米,高10米的擋土墻上以線刻的方式表現了一組組充滿勝利喜悅的人群,展現了斯拉夫人民的英勇與偉大。

高10米的擋土墻上以線刻的方式表現了一組組充滿勝利喜悅的人群 胥建國拍攝于1996年

穿過擋土墻中間石門,走過十幾米沉靜的廊道,右側轉彎后映入眼簾的是由金色墻壁構成的圓拱型“陣亡將士紀念大廳”。大廳直徑42米、高13.5米,氣氛莊嚴肅穆。廳的中央由4位軍人護衛著一座5米多高的圓雕“永不熄滅的火焰”,象征烈士鮮血不會白流,英雄事跡將代代相傳。

瑪瑪耶夫藝術綜合體陣亡將士紀念大廳“永不熄滅的火焰” 胥建國拍攝于1996年

大廳金色墻壁的下方懸掛著許多花圈,中間數十面紅旗上寫著7000多名陣亡將士的名字,上方一條長絲帶上用俄文寫著:“我們雖然是平凡的人,盡管只有很少人能夠幸存下來,但我們都履行了對神圣祖國的責任”。

走進大廳的人們會在敬獻花圈后,沿大廳邊緣坡道順時針環繞步出大廳來到地面,進入藝術綜合體的第三個廣場——“悲傷廣場”。

廣場面積不大,但建造在不規則水池中數米高的“母親的悲傷”雕像卻格外醒目,作品塑造了一位充滿痛苦抽搐的母親抱著犧牲戰士的形象。整個造型不僅表現了母親的痛苦與悲傷,更表達了對戰爭的控訴與抗議。

瑪瑪耶夫藝術綜合體“悲傷廣場”主題雕塑“母親的悲傷” 胥建國拍攝于1996年

沿著“母親的悲傷”雕像后面臺階走到頂部,呈現在眼前的就是藝術綜合體的主題雕塑“祖國母親在召喚”。塑像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宛若一位頂天立地的女神,右手舉著長劍,左手指向進犯的敵人,身體大幅度地扭轉,回身大聲地呼喚著祖國的兒女們奮起英勇殺敵。整個形象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震撼力,使步入藝術綜合體后的人們心中不斷聚集的壓抑和痛楚瞬間得到抒發,煥發出一腔熱血,隨時都會聽從祖國的召喚,去挺身英勇奮戰。

瑪瑪耶夫藝術綜合體主題雕塑“祖國母親在召喚”正面 胥建國拍攝于1996年

主雕前的甬道設計的非常有特色,正面沒有按照常規那樣修建寬闊的臺階,而是精心設計了Z字形的慢坡步行小路,左右迂回地將人們引導至雕塑的近前,移步向前的過程中既可以從正面多角度欣賞作品,也從藝術心理學方面引導人們逐漸靠近,達到了激發情感,緬懷先烈的紀念和教育目的。

瑪瑪耶夫藝術綜合體主題雕塑“祖國母親在召喚”正面右側3/4角度 胥建國拍攝于1996年

瑪瑪耶夫藝術綜合體主題雕塑“祖國母親在召喚”背面左側3/4角度 胥建國拍攝于1996年

雕塑加基座總高85米,整體由鋼筋混凝土制成,主體用混凝土與金屬結構,總計重達8000噸,至今依然是俄羅斯和歐洲最高大的紀念性雕塑。雕塑的內部采用空心構造,設有臺階可以從地面通向頂部。高舉的劍長達33米,重14噸,由不銹鋼制作,為了減少風的阻力,劍的上面做了許多孔洞,是一次力學在大型雕塑上的成功運用。

瑪瑪耶夫藝術綜合體主題雕塑“祖國母親在召喚”左側面 胥建國拍攝于1996年

藝術綜合體建造完成至今已有半個世紀,這期間世界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蘇聯解體后重新更名為俄羅斯,全球藝術也發生了更多元的變化。以歐美為主導的藝術潮流不僅從現代主義進入到了后現代主義,也從歐羅巴和北美傳到了東方,并影響了整個世界。期間多種風格流派風起云涌,新潮迭起,不乏精彩紛呈。然而,回望半個世紀前蘇聯時期設計建造的這一大型藝術綜合體,仍感到有許多值得今天借鑒的東西。

首先,藝術綜合體的設計理念充分借鑒了歐洲自古希臘以來對廣場和紀念性雕塑的成功經驗,借助環境因勢利導,以紀念性的歷史主題、開放式的規劃形制和文學性的敘述方式,全方位的展示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驚心動魄的戰役場景,用諸多的立體畫面表現了英雄們可歌可泣的奮戰事跡,以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方式塑造了藝術綜合體的主題形象,使這一重大工程真正成為了蘇聯國家的形象和民族的象征。整體設計將歷史文化傳承與愛國主義教育密切結合,極大地激發了人民的愛國熱忱,凝聚了民心,促進了團結,激勵了斗志,把大型紀念性綜合體藝術發揮到了極致。

新婚的青年男女在瑪瑪耶夫藝術綜合體緬懷先烈,獻上鮮花后,與親朋好友一起歡慶今日幸福生活的場景 胥建國拍攝于1996年

第二,藝術綜合體采用的中軸對稱,廣場串聯,由下向上逐步遞進的規劃理念,在節奏和韻律上精準地把握了瀏覽者的心理動向與變化。從開始的平靜到逐漸的沉靜,從不斷的情感壓抑到最終的精神迸發,抑揚頓挫,張弛有度,堪稱20世紀大型公共藝術在歷史主題性、社會教育性、民眾參與性、功能多樣性和藝術表現性等方面的典范,打造出了一個藝術綜合體的完美形制。

第三,藝術綜合體在表現手法上結合了雕塑、建筑和園林的不同特點,融合了雕塑中的線刻、浮雕、圓雕的不同特色,和單個人像與多人物群雕的不同組合形式,借用地形的落差和水池的光影變幻,以及聲、光、電等高科技使藝術綜合體充分展示出了紀念性效果,呈現出20世紀最高的藝術設計水平。

藝術綜合體現場 圖片來源于網絡

第四,藝術綜合體依據當時蘇聯國家的財力量力而行,充分發揮了鋼筋混凝土的可塑性特點,最大程度地發揮了雕塑造型與材料工藝的契合及延展。包括主體雕塑內部采用中空的建筑模版澆筑方式,和不銹鋼長劍包裹鈦合金板打孔減少風阻力的探索,都顯示出藝術與科技、藝術家與建筑師、工程師緊密合作的重要性,成為了世界現代藝術史上的一個藝術與科學結合的成功范例。

倘若一定要在藝術綜合體中找尋點滴的不足或缺憾的話,一是雕塑的材質上可以根據題材和整體設計,更多地采用些金屬或石材,如鑄銅、漢白玉和花崗巖等,以豐富整體的色彩;二是在雕塑塑造上,相對于藝術綜合體其他的雕塑作品,“英雄廣場”右側的六組人物,身體的扭轉變化和肌肉的緊張松弛轉換略顯概念化,內在情感與精神的表達還有值得提升的空間;三是擋土墻上的線刻浮雕,在整體設計方面顯得相對比較平庸,人物組合也缺少變化。

                                                                                                                                              2020年6月23日于荷清苑

那尊八千噸重,比紐約自由女神像還要高大的雕像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