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劇照
文/松籽
《清平樂》熱播之后,宋仁宗的一眾大臣以“全文背誦天團”迅速走紅,他們的詩文名垂千古,那么他們的書法是啥樣的呢?
善長飛白宋仁宗
史料中記載宋仁宗本人亦工書法,善飛白書。
官家善飛白書在劇中有詳細刻畫,并且還給皇后在線教(戀)學(愛)。
是這個道理沒錯,寫得咋樣呢?且看:
全篇都是飛白?這樣不會眼花嗎?
飛白書是一種書寫方法非常特殊的字體,可以理解成“草篆”。相傳漢末的文壇領袖大牛蔡邕受了修鴻都門的工匠用帚子蘸白粉刷字的啟發而創造的。
蔡邕用一種特殊的毛筆寫出的字燥潤相宜,絲絲露白,像缺少墨水的枯筆寫成的模樣,別有一番風韻,故稱飛白書。唐·張懷瓘《書斷》評論蔡邕飛白書時說“飛白妙有絕倫,動合神功”。
趙孟頫《秀石疏林圖》
趙孟頫在《秀石疏林圖》卷尾有詩云:
石如飛白木如籀,
寫竹還應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會此,
須知書畫本來同。
趙孟頫在《秀石疏林圖》的題跋
畫石頭的筆法像似書法的飛白體,畫樹木的筆法像似書法的大篆。畫寫意竹特別是竹葉需要通曉“永字八法”。若要理解、領悟這一點,就必須知道書法與繪畫本來是同源,至今使用的筆法也基本上是相同的。不懂書法是畫不好國畫的。
飛白書出現以后,一度非常流行,風靡一時。當年,漢魏宮殿題字,往往字大徑丈,書寫時毛筆要含墨較少、下筆較輕,故曾廣泛采用這種飛白書。
飛白書曾在書法史上扮演過重要角色,但并未取得篆隸楷草等書體的同等地位,一些皇帝把它當作一種消遣的游戲。“飛白”自宋以后,漸漸式徽。
不少人認為"飛白書"更像是美術字,而并非是書法作品。
因為飛白書要求“絲絲露白”,若每筆都這樣,不免過枯澀和單調。清朝對王鐸、傅山、徐文長那種墨氣淋漓的書法比較推崇。必然會排斥飛白書。
魏晉以后的書法家很少寫飛白書體,只是在書法中借鑒了它的飛白筆法。比如陸機的《平復帖》、顏真卿的《祭侄文稿》,還有懷素的《自敘帖》都運用了大量的飛白,墨色由濕而枯,由實而虛,呈現明顯的節奏感。
明代的徐渭、近代的齊白石和林散之都非常擅長”飛白“,放收自如、 虛實相生。在筆法的力度把控方面,飛白是筆法“疾澀”的表現。
以下是林散之的草書:
林散之的長項是墨色變化--萬歲枯藤!整幅作品中很多飛白,記得學草書時,老師提到他筆下更多的是「干裂秋風」,紙上「潤含春雨」還不夠,不過這是他的風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追求。
對比林散之,就可以看出劇中書法的問題。宋仁宗雖然不像宋徽宗那樣琴棋書畫精通,但也不至于這么弱:用墨沒有濃淡變化,粗細一致,沒有提按,橫沖直撞,就像機器人寫得一樣,還敢給特寫呢。
雖然仁宗沒有法帖留存于世,但從他存世的石刻臨蘭亭序,還是能窺見其墨跡特色:還是溫文爾雅,規規矩矩的,字如其人哈。
宋仁宗趙禎臨蘭亭序(局部)
再來看看劇中仁宗的書房:少年版宋仁宗的書房里出現了一件草書之圣張芝的《冠軍帖》,從原文中間攔腰截了一段。
張芝的字勢奇崛,神采飛揚,不論是“灑脫”還是“淋漓酣暢”這樣的字眼,好像生來就跟宋仁宗搭不上邊,一生克己律己,他的字里行間“規矩”得讓人心疼。
劇中在書房掛草書的行為,不如解釋為“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更合理。
張芝的《冠軍帖》
歐陽修
歐陽修倒是贊賞仁宗的書法筆墨精妙,“仁宗萬機之暇,無所玩好,惟親翰墨,而飛白尤為神妙。“
歐陽修的背書管用嗎?
歐陽修一生中最不自信的就是寫字了。
他說,“每書字,嘗自嫌其不佳”、“恨字體不工,不能到古人佳處”……
歐陽修早期并未在臨池上下過大功夫(畢竟是因為寫艷詞丟了狀元的人),朋友評價他“永叔書法最弱筆,濃磨墨以借其力。”寫字沒力氣是吧,就用濃墨,也不怕筆太滯走不動。
他在書法上的功績,主要是在理論方面,編撰有《集古錄》。
歐陽修 《灼艾帖》
《灼艾帖》歐陽修早期墨跡,被詬病為“弱筆”。
晚輩黃庭堅評價是寫得不算好,晚年有進步。
晚年歐陽修瘋狂練習書法。他有個學習計劃,單號練草書,雙號練真書。 “自此之后,只日學草書,雙日學真書。真書兼行,草書兼楷,十年不倦,當得書名。”
蔡襄
蔡襄雖沒有留下全文背誦的文章,但是書法成就上超越了現在出場的天團其他成員,宋四家“蘇黃米蔡”中的蔡,是也。
要說歐陽修的書法成就主要是以嘴炮的方式進行,那么蔡襄可算是一個實踐者。蔡襄臨池非常勤奮,遍學各種書體。從他傳世的帖子中可見得顏真卿、虞世南都是他學書的范本,從唐人又上溯到晉人。
跟他常常一起在清風樓吃酒的老友歐陽修評價他“言君謨行書第一,小楷第二,草書第三”,“天資既高,輔以篤學,其獨步當世”。
晚輩蘇軾評價他“獨君謨書,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態無窮,遂為本朝第一”。
蔡襄《澄心堂紙帖》
這幅蔡襄書寫的尺牘,又名《澄心堂帖》。宋代士大夫講究生活品味,對于文房用具,尤其考究。蔡襄寫此一信札,便是為了委托他人代為制作、或是搜尋紙中名品——“澄心堂”紙。“澄心堂”紙源自五代南唐,據說它“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在北宋就已經是相當珍貴、難求的名紙了。這幅書跡的紙質縝密光潔,很可能就是蔡襄用來作為“澄心堂”紙的樣本。
再來幅接地氣的:
蔡襄 《腳氣帖》
蔡襄 《腳氣帖》
釋文:仆自四月以來,輒得腳氣發腫,入秋乃減,所以不辭北行,然于湖山佳致未忘耳。三衢蒙書,無便,不時還答,慚惕慚惕。此月四日交印,望日當行,襄又上。《石渠寶笈初編》著錄之《宋諸名家墨寶冊》,蔡書《腳氣帖》為其中之一幅。蔡襄書法大多正楷,此帖別開生面,為行草書,其筆法精妙,行筆流暢,遒勁婉美,還有味道。
曾鞏一字千金
2016年5月,嘉德春拍中最受矚目的拍品是曾鞏的《局事帖》,最終華誼兄弟傳媒董事長王中軍以2.07億元的成交價收入囊中。《局事帖》以1.3億元起拍,1.8億元落槌,最終以2.07億元成交,共124字。
這位曾鞏就是唐宋八大家中最沒有存在感的那位。《局事帖》是他62歲那年寫給同鄉故人的一封信。寫《局事帖》的時候曾鞏已經是一個白發老人了,卻還漂泊在外。曾鞏很是苦悶,12年沒有回京,很想葉落歸根。
曾鞏 《局事帖》
《局事帖》累經名家遞藏,歷盡劫難而保存完好,它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件曾鞏的傳世墨跡,可謂千年遺珍。
從《局事帖》書風特點可以看出取法顏真卿《多寶塔》。書風面貌與蔡襄相近。以“實”字為例,顏真卿、蔡襄所書與《局事帖》比對著看,曾書明顯帶有顏真卿楷書“橫細豎粗,方折多于圓轉,結構左傾右揚,外形高長“的特點。北宋時期書法人才濟濟,曾鞏書法有相當的造詣,不過書名被文學成就所掩。
曾鞏《局事帖》
蔡襄《澄心堂帖》
顏真卿《多寶塔碑》
據《宋史·列傳》記載中說,“蔡襄工于手書,為當世第一,仁宗由愛之”。其書法的影響力之大是可以想見的。曾鞏比蔡襄小七歲且同朝為官,平日里應該有很多機會看到蔡襄的字,加上皇帝喜歡,大臣們相必更是爭相模仿。所以《局事帖》與蔡襄書風相近,也是自然。觀《局事帖》筆畫連帶自然,筆方勢圓,虛實相應。雖水平不及蔡襄,也相差不遠。
富弼走后門的證據
富弼曾為宰相,范仲淹稱贊他是“王佐之才”。他不僅文章寫得好,還寫得一手好書法。但他傳世的書法作品僅有兩件,這封短信是其中之一。
第三句是這封信的重點。這句話說“我就經常教導兒子來拜見你,還望你在百忙之中一一指教。這對我就很幸運了,對我兒子更是幸運了。就是請同僚幫忙的意思,畢竟自己已經不在位了,只能把兒子相托于同僚。
再看最后一句。“此亦乞,丙去。弼,再上。”這里的“丙去”,是燒掉的意思。這就是囑咐的意思了:“這信還乞求你,燒了。
看來富弼做事很是謹慎,另外被人知道也怕丟人,有損他名望。
不過收到此信的同僚,沒有聽從他的囑咐把信燒掉,結果這封信的正文當成書法流傳下去。我們也知道了一代名相也走后門,證據確鑿。
這封只有44個字的書信在北京翰海拍賣會上拍出462萬元的高價。
最后壓軸趙孟頫
片頭題字,集自趙孟頫的書法。趙孟頫是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也算是宋仁宗趙禎的后裔。趙孟頫是我國書法史上的“神仙人物”,遒媚秀逸、風神俊美,影響此后數百年書法風尚。
“清”字集自趙孟頫行書《赤壁賦》,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平”字集自趙孟頫行書《靈隱大川濟禪師塔銘》,上海博物館藏。
注:本文為藝術中國(http://chengjin12.cn/)版權作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