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畫院2019年會現場嘉賓合影
2019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北京畫院“齊白石藝術國際研究中心”暨“中國傳統繪畫研究中心”2019工作年會在北京會議中心召開,來自全國各地(包括香港和臺灣地區)的百余位專家學者、藝術家參加了本次盛會。
2019年,兩個中心將工作重心放在最能緊扣時代脈搏,反映社會變遷的人物畫。圍繞這一主題,為更好的展現一年以來的工作與研究成果,北京畫院2019工作年會進行了更為充實豐富的活動安排,年會期間學者嘉賓可參與展覽參觀、學術研討會、新書發布會與遺蹤掛牌儀式多項活動。
北京畫院藝委會主任王明明發言
30 日夜參會嘉賓在北京畫院美術館參觀了兩場專題展覽:“吮毫描來影欲飛——明清寫意人物畫的象與神”和 “步履尋幽——何鏡涵的寫意樓閣藝術”。展覽從寫意的角度,展現了中國繪畫綿延千載的內在精神,并以此為當前的人物畫創作提供借鑒與思考。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汪亓發言
31日全天,百余位嘉賓分四個會場同時舉行學術研討會,56場高質量的學術演講和深入的討論,涉及“齊白石與20世紀人物畫”“人物畫的傳統與變革”“葉恭綽與中國書畫鑒藏”“中國人物畫創作專題研討會”。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接受藝術中國采訪
依據人物畫的創作表現,以及當下藝術創作面臨的一些問題,安遠遠在談及年會主題時表示從不同的角度對人物畫進行學術研究和探討,對于當今的人物畫創作是有幫助的,安遠遠認為人物畫是表現一個時代人物精神和時代情感最直接的一種方式,在藝術作品里,東西方人物畫的創作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畫種,人物的情感與精神意境等方面都是這個時代精神的最主要的反映,通過看一個時代的人物畫的創作,能最真切的感受到這個時代的風貌和特點。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朱萬章主持研討會
“齊白石與20世紀人物畫”專題學術研討會展現了齊白石以及20世紀人物畫發展與特點的最新研究成果。在31日上午的發言中,各位嘉賓以不同的視角對齊白石人物畫的創作歷程與特點發表了獨特的見解,從齊白石的人物畫成就中發現其繪畫中的多樣性存在,通過探討齊白石心境的變化,闡釋了他在藝術創作中民間趣味與文人情懷的矛盾轉換。下午的發言則圍繞“丹青心印”和“大匠藝事”兩個主題展開,從形式題材到思想觀念,從繪畫到書法、篆刻及詩文,從師承、交往到地緣,對齊白石進行了更加全面立體的分析與討論。
“齊白石與20世紀人物畫”專題學術研討會現場
吳洪亮在會議結束時談到,盡管專家學者對齊白石進行了諸多的研究,開展了一系列的學術活動與主題展覽,從2010年開始齊白石才開始有了一點國際知名度,但到十年后的今天,齊白石還未達到一個在全球認同的博物館系統的美術史序列中希望其所在的位置,在未來還需要像這樣更多的研究去證明齊白石的藝術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人物畫的傳統與變革”學術研討會則從多個維度入手,深入研究了人物畫的圖式流變、女性形象、跨界傳播以及畫風新貌。
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宋金明發言
在畫風新貌專場,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宋金明以“李斛‘纖夫’作品研究”為題,對李斛先生在1946年繪制的兩張巨幅“纖夫”進行了研究分享。兩張巨制皆以中國畫材料結合西畫技法繪就,是對徐悲鴻先生中國畫改良主張的踐行,畫面顯示出李斛擅于塑造清秀人物、注重畫面整體形式、偏于浪漫主義氣質的風格特征。而纖夫題材的選擇,即是李斛對底層勞動者關注的一貫延續,又是命途多舛的李斛對纖夫身處苦難而又掙扎奮進的經歷與情感的共鳴。在抗戰的特殊環境中,李斛的“纖夫”作品,被賦予了更加積極的精神承載,顯示出藝術作品的時代性特征。
“人物畫的傳統與變革”學術研討會現場
“葉恭綽與中國書畫鑒藏”學術討論會從葉恭綽先生的書畫藝事家學淵源談起,通過館藏的史料梳理,葉恭綽先生的大量收藏及跋文,以及與當時書畫家及收藏家的交往,窺見葉先生的書畫觀與自我期許,深入了解葉先生在書畫、古籍等歷史文物保護上的卓越貢獻及其文化思想。
中央美術學院副研究員初樞昊以“且從酒法論書法——從報刊文字蠡探葉恭綽的書學觀與自我期許”為題,探討了葉先生的書法在方法、眼界修養與意識上的不同之處。葉先生用筆的第一要務,便是將筆尖削去。葉先生認為,“毛筆留尖寫出字來,表現不出腕力。”與此同時,他強調用筆懸肘的重要性,以寫篆之法寫形寫草,書法自得高古魂穆之致。初樞昊認為,對于書法,葉先生更多是懷著“小焉者耳”的心態,不“求急功”,力求其“醇”,追求“表露其精神”。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殷雙喜接受藝術中國采訪
“葉恭綽與中國書畫鑒藏”學術討論會第一場主持人殷雙喜在采訪中談到,作為20世紀上半葉一位非常重要的代表性人物,對于葉恭綽先生的研究是并不足夠的。其在民國時期不僅擔任交通部長,屬于政界工作,同時還是一個大的收藏家、詩人和書法家。他熱心社會公益,傳播中華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保存和傳播做了大量的工作,在過去許多學者和研究人員僅僅把它作為一個近現代史中的一個人物來看,但是在其文化藝術方面貢獻的研究是十分缺乏的。殷雙喜認為北京畫院延續一貫的認真仔細對待20世紀中國現代歷史上重要藝術家的研究路線和辦院方針是十分值得肯定和贊揚的。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黃小峰發言
本次年會還特別召開“中國人物畫創作專題研討會”。針對20 世紀以來中國人物畫創作取得的成果、存在的問題、解決的方案等問題,與會專家各抒己見,同現場的各位畫家學者展開熱烈的討論,各家之言與不同認知在圓桌會議上相互碰撞。在討論過程中,多位專家學者提及中國畫的革新與邊界問題,王明明在發言中強調了在當代藝術盛行的文化語境下,對于傳統文化的弘揚如何在繪畫中體現,怎樣更好的將中國意境、中國精神表達出來,將中華文化的視覺經驗進行傳承,是當下中國人物畫創作的所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
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于洋發言
尚輝、殷雙喜、林木等專家通過回顧20世紀以來中國人物畫的成果,對比全國美展獲選作品的時代特征,梳理了中國人物畫創作的走向,總結了當下與過去的創作變化。陳履生對20世紀以來中國人物畫創作所產生的問題做了條理的分析和清晰的闡述,于洋、程大利、劉萬鳴等也從造型的基礎,中國畫基本元素,創作的主題內容等產生的問題表達了各自的見解。各位專家學者表示,當下中國人物畫創作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但解決的方案還需要更多的研究與嘗試,不可忽視青年畫家所擁有的才華與廣闊的發展前景,應該給予他們更好的支持與引導。
新書發布會現場
新書發布會現場
31日下午,北京畫院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首度合作出版的六本新書在會場舉行了首發儀式,分別是:《越無人識越安閑——齊白石人物畫精品集》《吮毫描來影欲飛——明清寫意人物畫的象與神》《齊白石研究》(第七輯)《中國書畫研究》(第二輯)《大匠之門》第23、24輯。這些圖書以齊白石和中國歷代人物畫為研究中心,反映了北京畫院在人物畫研究上的最新成果,不僅齊白石與中國人物畫的研究系統化了資料,也為中國人物畫的廣泛研究打下了基礎,此次新書發布會的舉行,也將引起社會學者與畫家對人物畫的發展與創作的廣泛討論。
10月31日在“齊白石與20世紀人物畫”的專題學術研討會中,北京畫院助理研究員張楠以“法源寺里舊逡巡——齊白石與法源寺關系考”的主題發言為翌日尋蹤法源寺的活動做了預告。
法源寺
一百年前,20世紀中國最負盛名和影響力的藝術大師——齊白石,曾于1917年和1919年分別寓借居法源寺的如意寮和羯磨寮。從此,齊白石結識了一批民國耆老民宿,開啟了定居北京的生活,并開始“衰年變法”,開創了大寫意花鳥畫“紅花墨葉”的風格,在書法、篆刻方面也自創一格。11月1日,今天在中國佛教協會駐會副會長、中國佛學院佛學院常務副院長宗性法師和北京畫院副院長吳洪亮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北京畫院組織與會嘉賓在北京法源寺,探尋齊白石的南城遺蹤及“衰年變法”的社會背景,并舉行了“齊白石寓居處”掛牌儀式。
中國佛教協會駐會副會長、中國佛學院佛學院常務副院長宗性法師在現場致辭
在掛牌儀式上,中國佛教協會駐會副會長、中國佛學院佛學院常務副院長宗性法師談到:“今天很榮幸我們在這個當年齊白石先生居住過的地方,掛牌來紀念齊白石先生在法源寺的一段生活。雖然我自己是出家人,是一個佛教徒,但是我覺得宗教和藝術有很多相通之處。藝術,特別是中國的水墨藝術就像禪宗中的修心一樣,都是用心在做。寺廟盡管是宗教活動場所,但也是一個社會公共活動的空間和領域,因此也肩負了很多文化功能、歷史功能和對外交流功能。本次活動是一個紐帶,加強了佛教界和藝術家們的交流和溝通。”
北京畫院副院長吳洪亮接受采訪
北京畫院副院長吳洪亮也在接受采訪時提到:“1919年齊白石來到北京,這一年對于他的藝術生涯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節點。我們今天站在他曾經寓居的法源寺,正是站在這樣一個歷史的現場中。我覺得在做歷史研究的時候,恐怕不僅僅是書本上或者畫面上的圖像的分析和研究,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在歷史的現場去找到一個我們親身感受的對于歷史的認知。真站在這里的時候,我們好像就能更近地去觸摸齊白石,觸摸中國文化藝術的生成的狀態。齊白石有很多重要的作品是在法源寺中創作的,其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作品就是《磚紋若鳥稿》 。他曾看到法源寺的地磚石漿印很像一只小鳥,便隨手勾勒幾筆,并在其上題了‘真有天然之趣’,這六個字也代表了齊白石,甚至是中國藝術中非常重要的理念。無論是關于藝術的真,關于天人合一,還是關于藝術把握的格調、趣味與品格,都在這幾個字之中。所以齊白石應該在這里找到了他藝術的又一層的深意。”
磚紋若鳥稿 29cmx21cm 托片 北京畫院藏
齊白石寓居處
揭牌儀式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