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創造是人類精神的某種釋放。破碎的心有時候就是廢墟。我畫廢墟是在畫我的心。哪里有精神和信仰,慈悲和情愛,哪里就有靈魂的存在有心境的憂傷…
我試圖借用“廢墟”創造一種屬于自己的繪畫圖式,尋找一種屬于個人的藝術語言以表達思想和情感。
— 梁雄德
當下有一批很好看的以廢墟為母題的大尺寸繪畫,畫家名梁雄德。
當他以上的感言在手機屏幕上跳出來的時候,我知道梁已按耐不住一種長期的激動,他要為他的畫說幾句話。
我自己鐘愛科羅與馬奈,因此當發現到梁雄德畫中的“荒氣”的時候頓時產生偏愛;我們知道科羅的荒氣是何等的嫵媚與霸道。
梁雄德的筆力有勁而不僵,除了受中期吳冠中影響外,馬奈的自如運筆與腕力對他啟發最大。
廢墟是什么?廢墟是文明的骷髏,是鉛華的殘影。當盛景從一個特定的地理空間上消失之后,留下的時間維度卻愈來愈烘培出一種誘人的酒香。這酒香,雖如畫家本人告訴我們的是常常伴著心底的傷感,確實能把我們帶進一片謎一般的廢墟的輝煌。梁雄德的畫是用了他秉持著靈性的目光捉住了這片廢墟的輝煌。
中國的大西北不僅是畫家生長的地方,更是這個男人成為一個畫家的全部營養。名山大川概念下的畫家自我教育路線圖讓我們立即想到黃山和西子湖,想到亂云橫渡中的迎客松與飛瀑直下的場景里三兩個執杖而立的老翁。中國的西部大漠能如何進入到畫家的麻布上從而使愛看畫的人又生出觀賞的喜悅呢?梁君力克套路,在繪畫美學的文脈上孤立無援的情勢下,獨愛西北另辟蹊徑,終于與荒漠中的廢墟一起在陽光下的亮部與陰影的同時唱和中向我們走來。
對于考古學者們之外的人們,廢墟從此也迷人。
梁雄德一九五八年底的冬天生在甘肅省民樂縣順化鄉土城村。西北的困苦是畫家一生最深的記憶,外部世界的進步是畫家一生最感興奮的好奇點。梁雄德選擇荒野上屹立的廢墟為筆下鐘愛的對象毫不顯得牽強,因為外部世界的物質華美與他血液中的幸福感最終距離太遠。生活的苦澀只能在同一種苦澀中被升華出超越感,其間的過程便是藝術家的創造。
基因學家得出新近的結論說,五萬年前人類開始了因突變而產生的“創造性”基因,由此爆發了一場藝術與個體表達上的巨大革命。梁很恰當地使用了他的那份創造性基因,這與我們常說的一方水土,與我們又常說的藝術源于生活都吻合了。
廢墟之前也曾是創造;而我們就算還是在創造著將來的廢墟,因為知道了萬年后的人類有從廢墟中看出絢爛的創造性這個能力,我們就安心于今天了。
梁雄德孤身一人漫行在嘉峪關吐魯番和額濟納旗的樣子很容易從他的畫面前彈映出來。這么一位中等個子的西北漢子在沒有人語的土地上度過了超出常人能負荷的日日夜夜。二十來歲的時候梁雄德曾給縣電影院畫了無數的電影海報;面對一望無際的破碎文明,梁雄德的腦際閃過的就是廢墟一般的電影,是嘎然而去的柔情。
梁雄德的繪畫還是活著的殘片。他把我國歷史中尤其沉重的古文明負擔以鮮活的色彩涂抹出來,仿佛是特意占據了過去不可能今天又沒人去的制高點,痛快地喊出內心的孤寂。在畫面深遠處的一個小地方我們也能看到廢墟后的一縷炊煙,這可能是畫家對自己的寂然表達出的一種恰當的幽默。
梁雄德的父親是黃埔軍校的末期畢業生,因此父親曾是反革命。趕上能夠成為農村中學的第一屆高中生,有了來自廣東的知青同時又是右派分子的善良的老師。以后是張仃吳冠中黃國強劉巨德一批到新疆一帶傳道的藝術先師。梁雄德在一九八一年曾隨著吳老師在白揚溝轉悠了一個多月;這使他有機會觀察到有法蘭西繪畫作派的寫生過程。梁坦言吳冠中和張仃在精神上對他影響最大,二位老畫師在藝術上的執著與真誠幫助塑造了今天的這位真誠的執著者。
一九七九年,二十歲出頭的梁雄德因為畫電影海報特別出色,有機會在縣里電影公司一位領導的帶領下頭一次上北京領獎。從張掖到北京的火車上,年輕的畫家一直沒有閉過眼。他情不自禁地表達著今后想到北京學習的愿望;領導感覺那是妄想。
德波伏瓦的美國日記這幾年有了英文本和中文本。在游歷了美國廣袤的原野又回到紐約的時候,她感慨的還是文明的自由。梁雄德幾次說到西北太苦了今天還是太苦了。但他又堅定地反對今天對西部如此這般地開發。那是掠奪,他說,是純粹的掠奪;犧牲的是西部的生態。
梁雄德畫中有光粒子的顫動,有對比色的交叉溫柔,有尺度的恢宏,有人類對自然的愛憐。他用過硬的繪畫技術鎮定地開鑿出視覺上的一種極致,從而讓從事繪畫的同行發生感動,也讓不事繪畫的人們對畫家這類人產生感動。
戈壁,瀚海,大漠,胡楊。畫家說胡楊代表了他的骨子。在戈壁里頭,這種楊樹頂著干渴和風沙,頑強的生長著千年不死,而死后又千年不倒,倒了以后千年不朽。聽著胡楊的風,看著一波波的樹影,梁雄德的腦海里思索著來過又走的文明。
畫家繼續畫西部的廢墟。他平生第一次從村落里走出看到荒漠上的廢墟時渾身在不住地顫抖。那天的感覺他今生是不會忘卻了。
二千零五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