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發展到21世紀,國內的美術界乃至世界藝術界都在重新觀察中國藝術的發展路象或者藝術家創作的文化特征。
在20世紀,中國藝術主要受到西方藝術各種流派的影響。劉永剛作為80年代成長起來的中國藝術家,也生活在這樣的背景下。但是一個藝術家如果他在內心或者思想上有著超越自我的局限、同時也超越文化的條件局限的話,他就會不斷地去探索,去探索自己個人語言、個人風格的確立,同時更重要的是,去探索自己作品中中國文化的品格和內涵。所以劉永剛的這個展覽是很讓我們美術界熟悉他和不熟悉他的人都非常吃驚的。因為他的展覽展現了一種非常有文化自主性、文化自覺的一條藝術方向。
我們都知道,作為當代藝術,他的難度在于,既要在風格語言上確立起自己的個性面貌,又一定要在文化的針對性或者說文化的內涵上體現今天藝術家的思考特別是一種對于文化價值的思考。劉永剛的這組作品無論是繪畫還是雕塑,它們是個綜合體,能夠很好地反映劉永剛這樣的探索。
作為展覽主干的《站立的文字》既可以說是一組雕塑,也可以說是一種帶有觀念的當代藝術形式,特別是它適合于作為獨立的作品去欣賞,也能夠走進公共空間,作為大型的公共藝術來確立。所以它給人的視覺感受是非常新穎的。所以我自己很多次去走進這個展廳,去琢磨永剛的藝術的特征,我也聽到美術界和普通觀眾朋友對這個展覽的好評。
我想一個藝術家在當代條件下的創造總是要取用不同的資源,今天的藝術可以說很容易,因為資源很多,但是今天的藝術也非常難,難就難在尋找什么樣的資源、進行怎么樣的轉換和創造,使一種資源變成一種創造的成果,我覺得永剛是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去琢磨這個問題。
劉永剛的藝術經歷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他先是在國內學習,然后去德國做了很多年的藝術交流,所以他對中國和西方兩個方面的現代藝術是很了解的。很有意思的是,他越在西方呆的時間長,他就越是懷想自己的本土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因為他看的多了,交流的多了,他就發現,作為中國藝術家必須拿出自己的有文化支撐的內容來形成自己的藝術面貌。而不是簡單地向別人的風格學一點,在自己的傳統里面找一點,做一個簡單的嫁接,他不是這樣的。所以他的作品從繪畫一路走過來,他是吸收了西方表現主義的傳統特別是現代派里面的表現主義,還加上抽象的這么一種因素,但是這個因素還不夠,所以他就從中國的文字傳統中找到了一種新的資源,把文字傳統和現代的感受、特別是現代人所需要的親近自然、講求和諧的追求作為藝術表達的目標。所以我看的作品有好幾個特征是相互關聯的,比如他利用文字,但是這個文字不是一般可讀的文字,而是用文字的符號、形象作為一個前提,在這里他表達的是一個一個主題,他表達的是有主題的文字。無論是繪畫還是雕塑,他表達的是有主題的文字。
第二個,他使用的材質是大量的石頭,他把文字立起來,和文字的碑聯系在一起,或者把紀念碑的形式和文字放在一起,就很大地增強了文字的力量或文字形象的力量。所以我非常欣賞這個展覽的題目叫《站立的文字》。
我理解站立的文字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文字作為一種形象站立起來了,可以放在各種空間里;另外一方面作為中國文化很重要的標識或很重要符號的文字站立起來,這有一種中國文化的信心或信念在堅強地挺立起來。所以我覺得他的這批創作真是給人以很大的感染和震撼,還不僅僅是一些視覺形式的新奇和新鮮。
所以這就提出一個問題,中國的藝術家如果能夠從自己的傳統資源中找到能夠作為轉換的因素,再加上自己對當代藝術任務的認識,他就能夠創造出這個時代具有中國文化特征的好的作品。
我陪同很多國外博物館的館長和很多藝術界的朋友,看了美國藝術300年后,再看劉永剛的展覽,大家的評價都非常強烈,都覺得這個展覽讓他們看到了中國藝術家在走自己的道路。盡管今天是個全球化時代,彼此之間的藝術樣式和風格很容易接近,但是劉永剛這個作品是他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從國內到西方、然后又回歸國內穿越文化界限的藝術道路。所以很多朋友在看到劉永剛的展覽,又了解他的藝術歷程的時候都非常有興趣,從中看到了中國藝術自己正在走的一條道路,它和世界有關,但它更和自己有關。
(根據在中國美術館談話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