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守智 ☆ 中國牛 100x98x80cm 朱樂耕是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的第一屆研究生,他的導師是施于人先生。現在,是中國藝術研究院陶瓷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他還在景德鎮陶瓷學院當兼職教授,在那里帶研究生。 新中國陶瓷恢復和發展時期的前30年,我們還處在一個計劃經濟時代,作為從事藝術創作的人,在那個歷史時期是受到一定束縛的。中國改革開放中國建立初期的景德鎮陶瓷藝術家們,像珠山八友等一大批老藝人,基本上是在師徒傳承制的前提下,師傅帶徒弟,徒弟掌握師傅的技法和畫風,一代一代往下傳的。 再看看中國陶瓷歷史,就拿宜興的紫砂來說,絕大部分紫砂發展到現在,都是在延續古代青銅器、玉器、陶器的風格,在前人創造了成熟的青銅文化、玉文化、陶文化的基礎上,發展紫砂藝術的,這是整個中國的師徒傳承的主線,而這往往是踩著前人已經成熟的造型藝術基礎,包括裝飾,一步一步往前走的。 朱樂耕作為改革開放后的這一代陶藝家,他現在所走的是兩條路。在讀研究生時,他就是個高才生,他學習了中國傳統陶瓷的文化,特別是景德鎮的傳統陶瓷技藝。給我印象較深的就是他的粉古彩裝飾藝術,他的基本功很扎實。在這方面的創作,得了不少獎,有很高的成就,在圈內影響很大。后來,他的紅綠彩《梅》被國務院紫光閣收藏,那是研究生時的作品。 從他創作的粉彩、古彩的作品來看,他的傳統功底很扎實。他不僅從傳統的陶瓷文化,還從民間藝術中吸收了不少東西。他在那個歷史時期的代表性作品,現在來看,仍然是相當好的。但從他1997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第一次個人陶藝展開始,他的藝術風格開始改變了。這個改變就是從傳統陶瓷文化中的青花、粉古彩、紅綠彩的裝飾中走了出來。并改變了景德鎮明清手工業時代留下的分工制,即從事傳統陶瓷裝飾的人,往往沒有完成造型和燒窯的能力。朱樂耕在研究生時代和在學院教學時打下了扎實的陶瓷工藝的基礎。 朱樂耕研究生畢業后,一邊在景德鎮陶瓷學院擔任陶瓷設計教育工作,一邊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這個時期,他全面地從泥料、釉料、手工拉坯成型,一直到表現陶瓷材質自己的語言上,下了很大工夫。我覺得他在景德鎮傳統陶瓷藝術的基礎上,向前跨了一大步。他在前一個時期,主要的精力放在了陶瓷的裝飾繪畫上,在吸收了傳統文人畫,民間繪畫的基礎上,創作了許多在中國陶瓷藝術界得到了充分肯定的藝術作品。 但在這一個時期,他開始給自己提出了另一個題目,即如何進一步表現陶以后,國際交流非常頻繁,中國藝術家的才能也得到了很大的自由表現,朱樂耕就是在這個時期進入陶瓷學術領域的。朱樂耕作為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第一屆研究生畢業至今,通過他的作品,通過他在國際上的學術交流,通過他的教學,我認為,他是新中國當代陶瓷藝術界、陶瓷教育界的代表,如果按時代的要求,他應該是一位當代的學術帶頭人,是非常有成就的。我們通過他的作品、他所走過的路,用什么來概括他的特點呢?我認為是“以人為本”。 人類從創造的第一件陶器開始,就是以滿足人們精神和物質生活需要為目的。中國是一個陶瓷的文明古國,歷朝歷代的陶瓷藝術創造都沒有離開過這一目的。朱樂耕作為當代陶藝家,他的作品代表我們這個歷史時期發展中的中國陶瓷文化的一個方面,為什么我在前面要說他是一位當代的學術帶頭人,因為在他的作品中我們感受到了中國文化血脈的涌動。 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傳統陶瓷歷史的國家,有非常豐厚的文化遺產,我們的文化根基很厚。但中國的陶瓷教育基本上是幾千年來延續下來的師徒承傳制,師徒傳承的特點是把無形文化財產的記憶很好地保留了下來,但在創造性方面,卻相對較弱。我們看到現在的陶瓷產區,像景德鎮瓷器,宜興的陶器,都還沿用了傳統陶瓷的造型。像一些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的陶瓷藝人,他們畫在瓷器上的藝術都繼承了中國人文文化這條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