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拍賣已近半程,各板塊仍延續調整的格局。進入觀望的收藏投資者越來越多,想買進,擔心行情還將下跌;要賣出,又恐利潤太薄。不少人進入迷茫期。與其錯失機會,不如從板塊上來尋找新的機會。 中國藝術品的活躍期從2003年“非典”算起,至今已整10年了。10年來,中國古代、近現代書畫、油畫、瓷雜、玉器等諸門類中藝術品的價格大部分都以幾何級的比率增長。時至今日,人們發現大部分藝術品的價格已經很高,很多人后悔沒有過早介入進去,而錯失了那段時期的大好投資機會。 當代書法迄今卻仍是一個值得垂青的板塊。放眼拍賣場,當代書法家的作品在大中型拍賣會上還為之甚少。僅有沈鵬等幾個書法大家的作品成為拍賣市場中的硬通貨;個別拍賣公司偶爾開設一個當代書法專場也因眼前利潤不大、牽涉精力過多而不愿持續。通過與大拍賣公司負責人的接觸,他們目前不器重當代書法板塊,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利潤不高,工作量不少。當代書法家的作品目前最貴的也不過5萬元/平尺,與上拍的其他作品的價格相比相差甚遠,所得傭金自然較少。但征集起來所耗費的精力卻并不少。二是當代書法家不懂珍惜市場,買家熱情不太高。不少當代書法家有點名氣后,熱衷以低廉的價格進行私下交易,例如參加筆會、走穴、交由畫店、網店代售、自作自賣等,而上拍的作品往往價格較高,調動不了買家上拍賣公司買的積極性。三是有上拍賣場做價格的嫌疑,影響拍賣公司的聲譽。一些當代書法家抱著急功近利的想法,以圖短時間擴大名氣并獲利,自我炒作。對于拍賣公司而言,傭金不高,獲利不多,自然不愿犧牲公司的信譽而配合。四是當代書法家不太懂得市場配合,對創作水準要求不嚴。藝術市場對作品的質量有要求,對數量同樣有要求。量大的藝術品,其價格要不斷攀升就會受到制約。 短期而言,這些是拍賣市場不愿意推廣當代書法的主因;但從長遠來看,當代書法又是價值洼地的最大板塊。理由如下:一是當代書法作品價格低廉,作品價格與藝術價值形成了較大的落差。許多人會認為當代書法家的作品與古人相比相差很大,孰不知,中國書畫歷來就有“今不如古”的感嘆,世界藝壇也莫不如是。客觀而言,藝術都是具有時代性的,當代書法家在筆墨工夫上因種種原因難以與古代大師相比,但在書法趣味、裝飾效果、章法、展覽效應等方面,因為時代的進步還是突破了前人的。但當代書法作品的價格還很低,絕大部分成名的書法家的作品每平尺不過幾百元、幾千元,最貴的已進入耄耋之年的當代書法大家也就區區幾萬元。與姐妹藝術——國畫動輒每平尺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差距不是一丁半點。大家都知道書畫同源的道理,古人沒有一個大畫家不是大書法家的,但是現今很多成名的畫家在書法上都很薄弱,這不僅影響其當下作品的水準,也制約其未來的發展,然而市場還給予了很高的認可。不少功力深厚、風格獨特的書法家卻得不到市場的認可,這是很不正常的,市場遲早會作出修正。二是古代、近現代書法作品近幾年價格狂飆,必然助推更多的人來關注當代書法。黃庭堅《砥柱銘》價格已達4億多元;一平方尺的曾鞏《局事帖》也超過1億元;過千萬元的古代書法作品比比皆是,同等尺寸的書法作品不少超過同時期繪畫作品的價格,“好字不如爛畫”的老觀念在當今收藏界已逐步扭轉。當代書法直接胎息于古代書法,那些筆墨精湛、有所創新的當代書法作品必然會乘勢而上。三是當代書法的一級市場已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不少作品只要合適的價格也基本成為“硬通貨”。自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書法熱”至今興盛不衰。藝術品市場的活躍也帶動了不少畫廊、畫店代理、經銷、推廣當代書法作品,近些年書法網站的大步發展,也催生了數以千計的網店經銷當代書法作品。四是當代書法的創作形成百花齊放的格局,為市場提供了豐富多樣、充沛的書法作品。目前,中國書法的學習、培訓、創作已形成了立體性的良好格局。同時各種大賽、考級、權威專家的認可以及一級市場“以腳投票”的方式也為書法家分出了一定的層級,方便收藏投資提供有益的參考。 當代書法作品在目前還不能成規模地走上拍賣場有其自身的原因,但也與一些拍賣公司只看到眼前利益分不開。目前各拍賣公司在爭奪舊有拍賣品種的資源已趨白熱化,并且普遍遇到瓶頸,這為當代書法市場的崛起提供了難得的機遇。誰能率先預感并抓住這個機會,誰就能從藝術市場留給我們最后的價值洼地——當代書法中獲取豐厚的回報。 |